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地球演化之我见(3)

已有 2617 次阅读 2014-7-22 00:13 |个人分类:地球环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信息, 火星, 参数

地球演化之我见(3)

(三)有关火星的一些基本信息

 

蒋继平

20147

 

在继续谈论地球演化的进程前,我认为必须先认识一下地球的一个近邻,火星。在充分地了解了火星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后,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化进程。

根据已有的天文数据,地球外侧的近邻火星具有下列一些重要的参数。

  • 与地球几乎具有同样的自传周期平均火星日243935.244,或1.027491251地球。 也就是说, 火星上的一天一夜几乎与地球是一样的。

  • 火星也有一年四季。火星自转轴倾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节长约为地球的。 这是因为火星的公转周期是688地球日, 几乎是地球公转周期的两倍。

  • 有比地球低的大气温度。由於火星比地球阳远,日射量少,表面应较低,算值210K,但实际观测地表平均240K是因大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室效。由气层很薄,法保留很多,使地表日夜差很大,某些地地表温度白天可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2但是, 我们必须明白, 这些温度数据是当前的实际记录。要是在几十亿年前,火星的大气温度可能像现在的地球一样, 具有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温度。 我的推测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得来的。由于火星比地球离太阳远, 所以, 比地球冷却的快一些和早一些,在几十亿年前就冷却到一定的温度范围, 这个温度范围可以给生物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不过, 随着岁月的流逝, 火星的内部温度慢慢地降下来, 加上比地球离太阳远, 得到太阳的热能远比地球少,所以, 现在的温度就比地球低一些。

  • 大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1.6%氬气,很少的氧气、水等,亦充滿著很多埃,吸收光使天空成黃褐色。但是,这些数据也是现在测得的,不能代表几十亿年前的自然状态。

  • 火星上有水和冰。201392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告,火星探車好奇号发现火星土壤含有富水分,大約1.5 3重量百分对于火星上有冰存在的直接证据2008620日被号发现在火星上挖掘发现了八粒白色的物当时研究人测这些物不是(在火星有发现盐矿)就是冰,而四天后这些白粒就空消失,因此些白粒一定升华了这种现象。

  • 火星上有河流的痕迹。火星地表遍布着流水的跡,有些是洪水刻而成,有些是降雨或地下水流而形成,但多半年代久远。

  • 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一(Phobos)与火二(Deimos),最27公里和16公里,形规则並充滿撞坑,以近形的接近火星赤道面公。它们虽然很小,但由接近火星,使火火星上看月直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大和月球一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

根据以上的这些数据,我认为火星在几十亿年前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也可能盈育了灿烂的火星文明。这个火星文明可以理解为宇宙高级智慧集团,也可称为宇宙先进集团,或者上帝。我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地球在演化中可以产生生命,为什么处于同样条件下的火星不能?因为,火星在太阳系中的位子比地球更早可以形成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所以,火星上出现火星人和火星文明一定比地球早。

不过,可能因为火星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过渡地利用了火星资源,导致火星资源的缺失,最终导致火星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的生长。我估计火星原来的体积也像地球差不多大小。随着火星资源不断地被火星人用尽,火星的体积越来越小。根据我本人的推测,星球的体积变化是通过地震来调节的。我进一步预言,地球在几亿年以后的体积也会像现在的火星一样大小。

我对火星文明的推断主要是它的自转周期,倾角产生的一年四季,水和冰的存在,河流和湖泊的痕迹,以及两个卫星的同面效应。这个同面效应是潮汐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远古时期,火星必然存在着大面积的江河海洋。

顺便说一下,现在人类正在对火星进行大量的探索,并且准备移民火星。在我看来,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是一个误导。根据我的科学知识,火星已经不具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其最主要的问题是热能,火星已经失去它的获得足够热能的时期,越往前走,获得的热能越少,因而,温度会越来越低。还有就是它已经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来保证生物生存的需要,再者它的大气层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和有效的保护层。因而,我认为移民火星实际上是一个科学大骗局。这个科学骗局最终必须被历史击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13566.html

上一篇:火星是一个被生命体遗弃了的星球
下一篇:中国将在未来的30年内重新成为世界科技的强国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