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68.160.17.*   [6]武夷山   2007-9-27 06:52
从小就叫武夷山,欢迎您常上山逛逛。
IP: 168.160.17.*   [5]武夷山   2007-9-19 07:51
发给你的邮件被退回,内容如下: 谢谢你对我博客的关注。你在科学网博客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抱怨,其实这就可以是你的研究切入点。比如,我们的科技人才政策需要不需要检点?这里涉及的理论问题与best practice都很多,很值得做。 武夷山
IP: 168.160.17.*   [4]武夷山   2007-7-25 12:32
各位网友:我今晚出差,下周一再见。--武夷山
IP: .*   [3]傅蕴德   2007-5-18 11:21
武老师:您好,希望今年在软科学学术年会上再见到您,估计又是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办吧.05年12月见到您在主持会务,没有机会当面请教您,只是我们一起合影了,最上一排,最右面是我啊.傅蕴德
IP: .*   [2]武夷山   2007-5-17 17:33
欢迎常来啊!网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网友嘛。
IP: .*   [1]武夷山   2007-5-10 16:27
谢谢JJ这么关注我。不过,这就是武夷山的真面目嘛,并非庐山真面目。我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科学文化评论”网站上有一番自我介绍,抄在下面,帮您更好地认清在下的真面目: 此武夷山非彼武夷山, 非福建之山,乃江苏之人也。兴趣广泛,然才疏学浅,不敢自称“杂家”;思想前卫,然操行保守,不宜忝列“另类”。合而论之,称余为“杂类”甚妥。 平生旨趣,可以八字概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传统文化十分景仰,尤其重视传统知识在发展中国家之地位;将外文书刊视为至宝,尤其重视绍介其覃思精论,以为国民攻玉之需。 有幸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名师荟萃之地;毕业后去广阔天地插队锻炼,颇知民生维艰。邓公恢复高考,知青掸土(因无冠可弹也)相庆。报考东南大学建筑系,以收兼顾文理兴趣之效。颇料物理成绩喜人,电子系将余攫为己有;可叹专业思想薄弱,四年后鄙人仍作逃兵。同班学子,当下在硅谷风光者甚伙;考研之后,至今在本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挣扎者独吾。 鸡零狗碎文章问世后,亦有知音者来信来电;切磋琢磨文友愈增多,愈感无用人不虚此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6-22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