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向中国大地构造学派致敬
热度 5 梁光河 2024-7-17 13:36
向中国大地构造学派致敬 梁光河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上层建筑和宪法,是地质构造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宏观描述。地质力学、断块构造说、地洼说、多旋回构造、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除此之外还有 “ 重力构造 ” 学派。因此可称为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33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5
地中海为什么会干涸?
热度 5 梁光河 2024-5-30 11:45
地中海为什么会干涸? 梁光河 1 地中海概况 地中海被欧洲大陆、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包围着,西面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东西共长约4000km,南北最宽处约为1800km,面积约为251.2万km 2 ,是世界最大面积的陆间海(图1)。 众所周知,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都发生在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39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5
马达加斯加陆块漂移轨迹说明了什么?
热度 1 梁光河 2024-4-24 13:10
马达加斯加陆块漂移轨迹说明了什么? 梁光河 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广泛认可,从 1.5 亿年至今的全球大陆漂移动图中(图 1 ),我们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印度大陆由南极洲漂移到当前位置,而且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马达加斯加陆块裂离非洲大陆东缘的过程。说明马达加斯加裂离非洲东缘后向南漂移,其漂移形成的尾迹和划痕在 ...
39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台湾强震成因与消减方法探讨
热度 1 梁光河 2024-4-6 17:56
台湾强震成因与消减方法探讨 梁光河 本文主体选自 2023 年 12 月应邀为台湾中油公司专家讲座部分内容。 1 台湾地质及地震分带 台湾位于 中国大陆 东南沿海的 大陆架 上,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包括 台湾岛 、 澎湖列岛 、 绿岛 、 兰屿 和 钓鱼岛 等岛屿。台湾的原住民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3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冰岛成因机制新认识
热度 3 梁光河 2024-3-13 17:39
冰岛成因机制新认识 梁光河 摘要: 大西洋的裂解和复原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源地,但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一直存在争议,由此造成冰岛的成因机制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释。当前对冰岛成因的解释是海底扩张动力机制模式,但该模式无法解释横跨冰岛区域复杂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横跨格陵兰和英国的 Iceland-Faeroe Ridge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41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新西兰是世界第八大洲吗?
梁光河 2024-3-13 17:32
新西兰是世界第八大洲吗? 梁光河 摘 要: 新西兰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一个独特岛屿,其成因机制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对其成因机制的解释是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但仍存在一系列难以合理解释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新的大陆漂移模型,通过大陆板块漂移后会留下尾迹(岛弧)的特点,推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206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从南海构造演化探讨台湾成因及矿产资源
热度 1 梁光河 2024-1-26 15:25
本文基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研究,详细分析了南海周边多个陆块在新生代的构造演化,通过盆地沉积相及陆块尾迹特征,恢复了南海周边各个陆块的构造演化历史,从而给出了台湾陆块的成因机制,最后给出了南海构造演化对石油和金矿形成的制约。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23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从郯庐断裂构造演化探讨中国东部6级地震强震区成因机制
梁光河 2024-1-20 20:26
从郯庐断裂构造演化探讨中国东部 6 级地震强震区成因机制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文主体取自 2024 年 1 月 20-21 日第 18 届青藏高原年会报告内容 摘要: 中国东部存在 5 个地震大于 6 级的强震区,其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切断郯庐断裂带的两个断距达 30km ...
个人分类: 地震新知|16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太平洋上有条巨龙?怎么形成的?
热度 2 梁光河 2023-5-20 20:40
太平洋上有条巨龙?怎么形成的? 梁光河 1 问题提出 打开谷歌地图或全球地形地貌图( https://bajiu.cn/ditu/?id=21216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太平洋上存在一条巨龙(图 1 ),一个非常像巨龙的海底高原带,它位于夏威夷群岛以西约 1500Km 的地方(图 2 )。该龙形海底高原长约 3 ...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6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