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211工程尚未结束,很多高校就又吹起了向双一流高校迈进的冲锋号。新学期刚一开学,很多高校就开始付诸行动了:绩效考核标准提升、评聘分离试点、教学方式改革、研究导师淘汰制度改革,各项措施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说句实在话,也许是待在学校太久了,身患审丑疲劳症的缘故,对这些改革自己总是懒得搭理:都是些针对普通教师的单边政策,都是些只触及皮毛、换汤不换药的东西,不值得浪费生命去关注。
科学网有关双一流建设的博文已经很多,对这些博文本人很少评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单就世界一流的产出而言,在权力通吃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不发生根本触动、绩效考核大棒约束下师资精神面貌不发生根本改变前提下,我们国家具备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条件吗?
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高校的状况,实际上可以用一流的生源、二流的师资、三流的管理来描述。如果从文化素质的掌握角度,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的生源质量并不算差,大一新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总体而言也是比较高涨的。当然,经过高校几年诲人不倦的教育,将相当一批有志青年改造成虚无大志、两手空空的阿混,那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相对于质量较高的一流生源,大学师资队伍的状况只能用二流来形容的。大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只能说是凭良心办事,离兢兢业业、全心全意的理想目标相去甚远。教案讲义多少年不变,上课时满嘴跑火车、内容灌水、偷工减料现象比比皆是。对待科研,相当一批教师对论文、课题这些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绩效热情远远大于科研本身,一稿多投、课题多头申报、研究方法雷同、内容灌水论文等科研乱象随处可见。
比起二流的师资,高校的管理水平只能用三流来形容了。客观评价,许多高校的领导,对学校的发展付出不少心血。然而,他们对于个人利益的的追求同样也是不余遗力的。安排亲戚到自己掌管的部门就业、利用权力垄断实验室和办公室公共资源、截留限项科研课题、在职称评定与教师分级中搞小动作,这样的现象,想必在大多数高校都存在。最为极端的例子,中部省份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资源极为紧张的老校,不少博导、教授拥挤在狭小的办公室办公,硕博士连个实验室的位置都没有,很多仪器堆放在走廊上。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新的科研大楼建起。然而,等待众多教授的是“空调的坏消息:科研大楼早在教授知情之前已经被领导通知瓜分完毕。
本人从小在工厂长大,产品的等级是由原材料质量、运行机制、工人操作水平诸多因素决定的,这是具有工科背景的人具备的基本常识。光有较好的生源,师资队伍三心二意,领导同志贪心太大,这样的企业能够制造出质量优良的产品?
按照水桶短板效应观点,在学生、教师、领导同志三要素中,三流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无疑是制约高等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很难想象,在领导同志办公室一层楼、双肩挑领导办公室几间房、草根教授几个人一间房,一切资源按照权力来分配、权力通吃文化氛围浓重的学校,教师的士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多高。这种权力的任性严重损坏了领导的形象,极大地降低了领导的号召力、学校的凝聚力。身居高位、众目睽睽之下领导同志的利益熏心的反面示范作用,会像瘟疫一样,扩散传播开来,败坏了学风、教风。如果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个假设成立的话,终日在权力任性、关系横行、一切皆无公平可言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学校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研成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什么时候领导同志不再权力自费了、什么时候教师全心全意投身教学科研了,再来谈世界一流吧。否则,再华美的口号、再动人的目标,都是意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