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zh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zhou

博文

盛世“危言”——“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的八点理解

已有 4756 次阅读 2016-3-2 11: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解“德”这个字的含义必须要去掉现代汉语的影响,古文里面的“德”和政治治理有关

《晏子》景公问伐鲁:德无以安之则危,政无以和之则乱。

1.这里的“德”,也不是指白话文里面法律和道德的德。这两句话在修辞学上面是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诗“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同样的,这就说明“德”和“政”是一个意思,即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体现在国家上就是治国的政治。“安”和“和”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大”的“德政”了。

2.领导人都只知道“稳定”和“和谐”是“安”和“和”。但是,“安”的是什么?是“德”,“和”的是什么?“和”的是“政”。理解应该是更深层次的。我认为,最大的“安德”,就是“安”“德”之本,把“德”比作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它是有根的,什么是根?根就是指导的原则,也就是“道”。“道”为“德”之本。指导政治的根本就是理念,就是西方政治里面的意识形态。你有你的“道”,他有他的“道”,鼓励生产,重视私有产权,尊重强权,恪守游戏规则就是资本主义之“道”,认为阶级压迫,主张生产资料公有,社会化大生产,消除剥削就是共产主义的“道”。

3.西方社会所讲的保守主义就是保持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比如说英国有君主,法律是习惯法,社会改革稳重渐进,就是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论作为依据,各种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制定都围绕在这个中心的周围,这样的政策才符合国家人民长久的利益,也本身有持久性。这个就是“道”的核心价值所在。

4.中西比较,西方认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是他们的核心价值,那么所有的行政理念,政府架构,法律政策就会统摄于这个核心的“道”上面,长久以下,人民思想里面基本因子就潜移默化的符合这个“道”的改造,所谓的民主观念就会坚定不移。像英国这样的君主国家,“道”里面就会有更多的附加,比如尊重传统,贵族的高尚表现,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普遍要比北美保守的原因。

5.同理,对于中国,“道”就是参天大树的根本,树立起适合于中国土壤的“道”是最基本的问题。它取决于领导人的立场,方向,眼光,情怀,做好正确的判断,“立道”,我认为才是最好的“安德”之法,“立道”后,政策规矩就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发散开去,“和政”的目的也达到了,国家也能免于“危乱”。

6.中国历史纵向比较,周公制礼,国家安定;汉朝治理国家也是用儒家之本,“立”了汉家正统之“道”,国家长治久安。当然我们可以说,汉家治理国家是“霸王道杂之”,但是这些都是治国之术,但是立命之本,还是要靠“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时代,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比资产阶级时代要黑暗独裁的多,也低级的多,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西方正在经历黑暗的中世纪的时候,我们不也是有灿烂辉煌的盛世吗?我们或许可以说,就是找到了这个“道”的缘故,当然,那个时候的“道”是皇帝的“道统”,但是中国古代的“道统”也不全然是皇权的威严独裁,还有古圣先贤的教诲,生民之命的约束,臣公士人的劝诫,等等。

7.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向前进步。我们中国的古代智慧结晶对于新的“立道”,或许有更大的启迪,而不仅仅是“民主”,“法制”,“自由”,“人权”这些西方观念对于中国所能赋予的。三权分力或者五权分力,宪政民主,多党竞争,中国所有的社会问题就能解决了吗?未免大幼稚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土壤中,想一想,该有什么样的理念思想能够发挥作用解决或者缓和这些问题?

8.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思想,无论阳春白雪的诸子百家,下里巴人的劝世贤文之类,其根本,最高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四个字,“天人和一”,司马迁说其作史记的目的是什么呢?“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者,天地万物,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既然,天人和一,那么,和于一,归于一,是什么,就是“道”!《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所有读道德经的人都会的吧,黄口小儿都会讲,就像圣经启示录里面说的“我是阿尔法,也是欧米伽!”,越简单的道理越是精辟奥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1564-959936.html

上一篇:Mothur软件的classify.seqs命令比blast快的分类手段
收藏 IP: 137.189.43.*| 热度|

1 谢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