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独立都是被逼出来的 精选

已有 25594 次阅读 2015-10-18 09: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独立都是被逼出来的

喻海良,2015-10-18

刚刚看了鸿飞兄的关于“国内首创”与“世界第二”的描述,真是高见。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建议大家有空看看他的博文《原创是被逼无奈》。中国高校现在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了,特别是过去十多年间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在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追踪一点“热点”,别被他国人员落下太多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今天的中国高校,无论是设备,还是学生数量与素质,基本上都可以和国外优秀大学一争高下,如果此时此刻我们还在强调“追踪”,确实不应该。当然,做点“原创”,确实很难。今年我就遭遇到这个问题,前些天有一篇论文被审稿人指出“分析完全不对,不能发表”。我看过相关的几篇论文,想提出一个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惨败!

话归正题,在鸿飞兄的博文《原创是被逼无奈》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国内不同的是,年轻人做了PI,还可以跟着大牛一起发表国内领先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想不国内领先也不太可能。等于是说,同一个系列的工作,居然很多人都有产权,没有竞争,也不允许竞争,只允许跟大牛合作,大牛团队的雪球自然越滚越大。”他说的和我见到的情况真的差不多。很多人认为只有年轻人才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实不然,国内学术界生物链其实更长。不只是副教授、讲师不自主,不少学校的不少教授也是摆设,跟在团队里面“混”。

我刚来卧龙岗大学时的岗位为“Vice-Chancellor’s Postdoctroal ResearchFellowship”,原以为和国内的博士后岗位差不多。确实,我在清华也做了两年博士后,虽然自己独立做一些工作,但是,合作导师也安排我一部分工作。记得我的合作导师和我说得非常明确,“博士后和导师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导师对博士后的作用是监督,而不是具体工作的指导”。来卧龙岗大学之前,我告诉清华的几个老师,到卧龙岗大学做博士后,并得意洋洋地说,澳洲的博士后工资还真不错。然后,他们笑着说,“博士后那有那么高的工资”,并问我是几年的合同。当我说是“三年”时,他告诉我其实这就是工作,而不是“博士后”。虽然有了这个心理准备,但是,到了卧龙岗大学,还真是所料不及。因为在这里的几年,其实就是自己实打实打拼的几年。合作导师做的就是给予帮助。比如写基金他会帮你修改提出几件,写论文他也会帮你提出建议,至于其他自己的“科研项目”,基本上不找你做。或许大家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博士后岗位,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其实,普通的博士后确实大部分都属于合作导师提供的项目型博士后,需要做合作导师的课题。而澳洲还有很多“头衔性”博士后岗位,如以前的APD等等,都是澳洲政府、高校为了吸引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人员,让他们心无旁骛地独立从事科研几年,如果成功了,这批人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更好地为他们进行服务。也正因为合作导师的“科研不干涉”,在过去几年间,我自己也走出了几个不错的研究方向。关于这个,过几天等我回国参加完塑性工程学会年会,会把我的会议PPT共享到科学网上,再和大家讨论。

再说一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年轻老师,他博士毕业后,他导师通过努力,给他争取到了留校的机会。一开始,他的日子不错,做什么事情都有“导师”罩着,发展也算是顺风顺水。然而,几年之后,他导师退休了,这下子他彻底没有退路了。而此时,他也想过跟换门庭,另外找一颗大树靠着。由于他的研究方向比较偏,即使他做的还真不错,硬是没有高人愿意拉他一把。就这样无依无靠过了一年,他觉得必须靠自己做出一些成绩。在这种背景下,他招那些别他人“选剩”的硕士生,亲自带着这样一群“差兵”,几年之后,打造出一片不错的空间。前几年,他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如果再好好发展几年,前景不可估量。而那些当年比他留校早的资历比他高的,后台背景比他强的,招收学生素质比他高的人,依然处在“团队的最底层”,继续做着“工蜂”的工作。

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团队合作能力,而团队合作并不是完全失去自我。如果把自己一心一意放到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一天,这个团队解散了,对于个体会怎样呢?

曾经的一位知己给我开导时说过一句话,“人生要勇于给自己清零”。早点逼自己对以前清零,就是早点给自己机会独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928942.html

上一篇:海漂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文化”冲突
下一篇:我一次财务报销总耗时12分钟
收藏 IP: 203.219.217.*| 热度|

65 王善勇 高见 蒋永华 郭向云 陈南晖 张士宏 黄仁勇 张波 蔡小宁 王峰 许培扬 陈楷翰 黄永义 李升伟 霍艾伦 叶承金 秧茂盛 吕宝亮 汪晓军 姬扬 谢平 朱长青 王涛 姚伟 张骥 汤茂林 张红光 王国强 科付振海 李伟 梁洪泽 鲍海飞 刘金涛 张洋 陈敬朴 李子欣 毛秀光 张阳阳 李孔斋 曹学斌 马萧萧 柳林涛 戴德昌 彭真明 王靖岳 朱朝东 唐常杰 李富春 李颖业 刘晓锋 司黎明 冯兆东 侯恩庆 周阿洋 zjzhaokeqin biofans kexuegzz zguodong2006 shenlu aliala lijack neilchau wqhwqh333 xuqingzhen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