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两次接近诺贝尔医学奖的Moncada教授 精选

已有 29778 次阅读 2015-6-7 10:28 |个人分类:重点推荐|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98年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给了研究一氧化氮生物学效应的三名科学家FurchgottIgnarroMurad不过在一氧化氮的研究历史上,另外有个著名人物,就是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的Salvador Moncada教授,是他首先证明了内皮细胞内的血管舒张因子是一氧化氮,他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该研究为一氧化氮是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提供了关键证据。但是1998年医学诺贝尔奖没有授予他,而是授予比他证明一氧化氮晚一步的Louis J. IgnarroIgnarro获奖正是因为证明了内皮细胞舒张因子是一氧化氮,而且他的文章只发表在PNAS,时间比Moncada教授。这到底为什么?


英国人认为1998年的诺贝尔奖很不公平,因为他们的英雄Moncada是真正第一个证明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身份的人,为此还写信给诺贝尔奖评委会,评委会给出的意见是:诺奖只能授予三个人,如果可以授给四个人,会考虑Moncada。不过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处理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如果Moncada不参加那次会议,他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吗?虽然Moncada率先完成了任务,证明了内皮细胞舒张因子确实就是一氧化氮。可是提出这一想法的科学家并不是他,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尊重原始思路是科学应该坚持的规则。

1982Furchgott等在PNAS上的发表了一篇革命性文章,发现一种与乙酰胆碱的作用类似,来自内皮细胞,可导致平滑肌舒张的物质,Furchgott给这个物质取了个名字叫“endothelium- derivedrelaxing factor”,就是所谓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随后,EDRF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开始风靡全球。EDRF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呢?Furchgott猜测这是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根据硝酸甘油类的药物提示,他认为很有可能是一氧化氮。

1986年夏季,美国实验生物学会在明尼苏达州的Rochester举行了一次研讨会,第一个报告人是Furchgott,他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进展,最后他说EDRF有可能是NO。第二个上台的是Louis J. Ignarro,他赞同Furchgott的观点,也认为EDRFNO,并且拿出了一些侧面证据,比如含硝基的药物和乙酰胆碱诱导的EDRF都能使血管平滑肌中的一种叫cGMP的物质升高而不是cAMP,并且都出现血管舒张反应。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台下有一位观众叫Salvador Moncada,来自英国。他的研究领域是阿司匹林和前列腺素等方面,此前他也曾猜测EDRF会不会是一种新型的前列腺素。现在他知道怎么做了,会议还没结束他就匆匆忙忙回到了英国,他要精确的证明EDRF就是NO,而不只是猜测!很快,他的团队做到了。他的精妙实验结果刊在了次年的NatureMoncada把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吸附在微载体上,装柱后用缓冲液洗脱;洗脱液以不同时间间隔作用去除了内皮细胞的主动脉血管条以检测EDRF的生物活性(看血管条是否舒张),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流出液NO的含量。并且把流出液与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定量对比。结果发现,由缓激肽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的EDRF,不仅与NO在生物活性、半衰期等生物学特征上完全一致,而且可以被同样的药物阻断剂或激动剂抑制或增强!非常完美的实验!随后,Ignarro也在PNAS上证明了EDRF就是NO,并且它还可以使cGMP升高。

1998年,诺贝尔奖殊荣给了“NO”。获奖者就是FurchgottIgnarroMuradMoncada没有获得大奖,其实这已经是他第2次与诺贝尔擦肩而过了。上次是关于阿司匹林的研究。1971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文(John Vame)发现了阿司匹林能预防血小板的凝结,可以减轻血栓带来的危险。此项研究为其赢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奖,并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其实在关键研究中,Moncada作为约翰·文的学生是主要完成者,不过在诺贝尔的规则中,导师才是主要发现者。第一作者不算数,对此Moncada毫无不公平而言。

关于Moncada的故事也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的学者对思路这个层面的认识过于淡化,认为思路不重要,结果才重要,所谓胜者为王,只要你最终获得客观证据为先。其实科学研究中更重要的是思路或思想,这是科学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实验证据,虽然证据在科学研究中地位也很高,但是思想的地位更高。没有这样的认识,就不会有保护思路尊重思路的意识和态度。我们在会议上听到别人的思路,应该是那种态度?许多人会私下开展研究,不会想到应该与原始思路提出者知会,而且在发表论文中应该感谢原始思路提出者。一些国外的教授告诉我,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经常遇到国内教授对他们的poster非常有兴趣,问学生许多问题。然后不久就在某些档次不高的杂志上发现某教授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这些教授简直就好像球探一样在学术会议上打探一些关于研究思路的消息。而且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当,就好像某大学宣传机构觉得模仿别人的宣传片没有不妥当一样。

本文受罗马琳达大学 John Zhang启发写成,66日晚有幸与复旦大学孙教授、赵教授等和张教授一起在张生记共进晚餐,讨论热烈,受益良多。John Zhang是我美国在美国的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是卒中和脑出血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级人物。

本文部分参考科学网郭桅博士关于一氧化氮的故事

欢迎关注氢气生物医学微信公众号

“氢思语”(建议扫描本人logo二维码)

或微信号:hydrogen_thinke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96142.html

上一篇:八大幸运基因突变
下一篇:小心美国的精准医学概念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36 梁洪泽 曹君君 曾杰 林中鹿 曹聪 麻庭光 武夷山 杨建军 徐索文 邝志和 余世锋 李冰 黄永义 姬扬 段德稳 李颖业 孙瑜隆 苏光松 金耀初 高友鹤 赵凤光 郭向云 李土荣 印大中 biofans wqhwqh333 yunmu zhoutong xchen yzqts dudushanren loyalSciencefan wangqinling ybybyb3929 jiangxinduyin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