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6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k662

博文

学高德厚 舐犊情深 ——记导师杨桂通教授二三事 精选

已有 10232 次阅读 2014-11-24 09:2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此文是2010年写的,刚刚开通科学网博客,愿将此文作为本人博客的第一篇文章,不断激励自己做一名好教员...

 

在恩师杨桂通教授八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吾辈学生为杨先生贺寿,师兄嘱我写篇文章以志祝贺,我欣然允诺!但每每提笔时却感觉不知从何说起,第一次见到恩师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想想时光如梭,转眼投师杨先生门下已经二十二年,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也有十六年,这么多年来先生对我的言传身教和关爱帮助岂能是一篇短文能记述得尽啊!这二十多年来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懵懂莽撞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都与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爱分不开。二十多年来,我无时不感受着先生的博大胸襟,无时不沐浴着恩师的亲切关爱。下面我想以我所经历的几件小事,谈谈我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先生所授予我辈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师从先生是在1988年,时年22岁的我从中国矿业大学到太原工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先生当时是太原工业大学校长,能成为校长的学生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从那时研究生同班同学的目光中我能读出羡慕。记得当时从师兄、师姐口中传出的都是一些先生对学生要求如何之严厉的传说,所以心中不免对老师怀着敬畏之情,记得当时在路上见到老师要赶紧躲着走,现在想想真是可笑。我第一次听先生的课是在8810月,杨老师给当时的几位博士研究生上“塑性动力学”,虽然是给博士的课,但先生考虑到我今后的研究方向,还是要求我跟着听课。先生选择的课本是J.B.Martin的名著《塑性-基础与结果》, 厚厚的一本。先生上课的方法是由他先用三次课的时间将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将主要的基本概念讲清楚,又着重将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再将主要内容分解给上课的几位博士师兄,由他们自己阅读相关内容,并查阅文献,最后由他们自己上台就分到的部分进行讲解,而先生坐在下面听。学生讲的不对的地方或理解有误的地方再由他进行讲解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这样的讲课方式是我第一次遇到, 而我自己体会这样的讲授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给了学生相当大的学习动力, 学生为了讲清楚, 必须要查阅大量文献,对内容要进行充分理解,而且又锻炼了学术演讲能力。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大家感觉收获巨大,这样的讨论研究式教学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一直借鉴并应用在我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生反映很好!

先生非常重视在研究工作中进行讨论,他积极倡导在应用力学所内部举行固定时间的Seminar,除了请国内外学术界名家来进行讲学之外,还组织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就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阶段性学术汇报,就在报告中的问题和研究遇到的困难与研究所的同仁和研究生共同讨论,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在先生身边工作期间曾经担任应用力学所副所长、所长,杨先生多次叮嘱我要将研究所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坚持下去。我们按照先生的教导精心安排,多年一直坚持这一传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应用力学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回想在研究所求学期间收获最大的就是我们每周举行的Seminar,大家普遍的感受就是通过此项学术活动开拓了学术视野,增加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交流能力,吸收了研究思路。我本人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也得到很大的收获,所以在我到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工作后也积极按照这样的做法促进学院学术活动的开展,目前理工学院的定期学术沙龙已经成为暨南大学具有特色和影响的重要学术活动。杨先生除了在研究所内部推行定期的学术交流之外,他对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非常重视,总是积极鼓励我们这些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且从他的科研经费中给我们无私的支持。我在杨先生的支持下曾经参加过4次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了口头论文报告,不但从国际学术会议上得到很多学术思想和信息,也交到了很多学术界的年轻同仁,譬如法国巴黎六大的赵涵教授、新加坡的卢国兴教授、澳大利亚的郝洪教授、墨尔本大学的Mendis教授等在国际学术界十分活跃和有影响的年轻学者,并成为了好朋友。正是杨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使得我能够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是先生给了我宝贵的学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先生除了在学术道路上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断提携我们后辈之外,在生活上对我也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记得我1995年博士毕业留在先生身边工作,当时工资很低,根本没有能力安装一部三千元初装费的固定电话。先生知道后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钱给我安装了我家的第一部电话。在他身边工作的日子,他和师母总是经常询问我们全家的生活情况,从多方面给与我们帮助,他曾经多次拿出他自己的钱帮助遇到困难的研究生,这方面我的师兄弟妹们感受很深,我就不再赘述他对每一位研究生都是关爱有加,有一种导师和慈父的温情,正是他无私的帮助和鼓励支持,使得我们这些学生能安心工作,在学术上取得不断的进步。在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生活的十六年之中,我无时不感受着先生的博大胸襟,无时不沐浴着恩师的亲切关爱,老师对我们可谓是慈心拳拳、舐犊情深。听老师的话,无不催人奋进,无不如沐春风。

先生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01年之后,考虑到先生的身体,学校和研究所希望杨老师能在家多休息,不必经常到研究所来上班。但是先生经常到研究所来指导我们,特别是每周的学术会议,他是风雨无阻,从不缺席,并每次都能给大家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令研究所的师生都十分感动。在这一时期,先生在家也没有真正休息,而是笔耕不辍,将他多年的研究教学经验予以总结,编写到教材中去,这几年他几乎每年出版一本教材,《弹塑性力学》、《土动力学》、《弹性力学简明教程》、《弹塑性力学引论》等都是这一阶段的著作。先生对新事物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举一个小例子:在九十年代他写书的时候,我们作为学生经常帮助先生输入些文字,做一些插图,我们用计算机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先生常常在旁边认真地看,并问一些软件方面的问题。等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经常自己在电脑上做这些事情了,当然我们还能偶尔接到杨老师问关于作图和编辑的小问题的电话,到后来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在做了。他的解释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不想耽误大家的时间,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是先生对电脑这新东西的兴趣和热爱使然。

在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的16年正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稳定的关键时期,杨先生在学术上对我们影响之深,但我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他的谦和、真诚、豁达、宽容……能在他身边感受到他的这些优秀品格真是我一辈子都受益的宝贵精神财富。杨先生在学术上造诣高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永远是那么的谦逊平和,我多次听到学术界的很多老先生评价杨先生是谦谦君子。恩师博学多识、正直坦荡的高贵品质将影响我的一生。为人师,他学高德厚,是师之典范;为人夫,他与师母恩恩爱爱、相濡以沫,是夫之楷模;为人父,他言传身教、舐犊情深,是父之完美象征。

先生对学生的影响在于他的身体力行:他对教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他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他对学科发展的深入思考与实践,他对人的谦和优雅,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广胸怀,他的视学生如己出的仁爱之心,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的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的大家风范,都对我的人生影响至深,也是我一生学不完的。特别是现在我自己也在带研究生,更是深刻地体会到先生对学生的培养所付出的辛劳,不管前方有多少困难与挑战,先生永远是我夜行时一盏闪亮明灯,时刻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先生永远是我此生此世至亲至爱的长者和亲人!

在先生八十华诞之际我愿代表我全家向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关心、爱护表示深深的感激!愿先生和师母青春永驻、笑口常开、身体康健、万事如意!

 

 

 

                                          2010年3月于暨南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9121-845817.html


下一篇:从“乌镇峰会”反思国内互联网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收藏 IP: 113.108.139.*| 热度|

10 敬霖 郭战胜 林伟辉 黄永义 王伟 孙瑜隆 褚昭明 朱鸿鹄 htli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