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xianghao 新闻存档

博文

科学的标准不能世俗化

已有 4921 次阅读 2014-10-11 15:04 |个人分类:科学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的标准不能世俗化


 

 
“你的研究没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自曝曾经受到质疑,甚至被问得一度自己都怀疑自己的研究是没有用的。
 
发生在9 月13 日举行的“求是”科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这一幕,引发与会科学家的普遍共鸣。
 
“世俗化的评价标准影响了科学的发展。”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他和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曾经共同做过一个关于认知心理学的实验,发现大多数的人在做决定时会考虑身边人的想法。“即便是科学家也是社会人,科学家的成就也需要在别人的评价中体现出来,世俗化的标准就使得大多数人出于人性都会迎合这样的标准。”
 
一般人对基础研究的特点不甚了解,科学评价本来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但从世俗化的标准来看,一句话就能把你噎住了:国家砸了那么多钱,怎么还没得诺贝尔奖?
 
世俗化的标准让中国科学急功近利的倾向在加剧。争项目、跑经费、评职称、写论文、带学生以及各种应接不暇的考核评价,已经严重挤压了科学家的研究时间。正是在逼赶重压之下,浮躁之风在学界蔓延,学术造假层出不穷。
 
基础研究在近20 年的时间里才得到逐步稳定的支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社会心理层面上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特别希望一口就吃个大胖子。殊不知,基础研究就得老老实实坐“冷板凳”,不是今天投入,明天就得要回报。
 
世俗化的标准,不仅影响了科学家,也在影响决策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和美国著名的科学家何大一博士在“求是”科学奖颁奖典礼上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总是在计划科学,下一步科学该做什么,甚至连细节都在计划。
 
正如施一公所说:“在科学中,总是有意外发生,任何时候预测科学都是很傻的。”出于管理者政绩需求的偏好而规划科学研究的计划,已经被不无讽刺地喻为“学术双规”——在规定的时间里“研究”出规定的成果。
 
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智力的探险,科学家历来是精神上的贵族。世俗化的标准导致的是科学家在精神价值和世俗利益之间愈来愈分裂,甚至导致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既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想象力,更无突破“学术双规”的胆识,更甚者沦为“不由自主拿钱,莫名其妙干活,稀里糊涂交账”的科研打工者。
 
世俗化的标准正成为中国科学前进的噩梦。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反思自己从事基础研究40 年间中国没有出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时,把原因归结于“胆识”两个字——“我们的科学家没有胆识去做重大问题”。这岂不是从事科学工作莫大的悲哀和讽刺吗?
 
无疑,只有抵制世俗化的侵扰,还科学家自由探索的权利,认准目标和方向,放缓脚步,中国科学才能够走出自己的精彩。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9月刊 社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99-834826.html

上一篇:《有机化学前沿》和《无机化学前沿》的前景
下一篇:师昌绪:大师已远行,未敢问身后
收藏 IP: 106.2.199.*| 热度|

3 余党会 张鹰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