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与自然“重归于好”

已有 2283 次阅读 2014-2-14 20:3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与自然“重归于好”

 
■尹传红
 
“广阔、狂野、孤寂,这就是我们的自然母亲。像那猎豹,就在身边,优美,舔犊情深。不过,我们都早早地和自然母亲断了奶,钻进了只和人交往的社会。”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亨利·戴维·梭罗就这样写道。这位热爱自然的美国作家倘若能够穿越到当下,一定会为人类与自然之疏离现状更感惊诧。
 
相隔如许时空,同样一位十分关注自然的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出了他的警示。
 
话说1997年的一天晚上,洛夫与家人正在一个餐馆里吃饭,他10岁的儿子马修隔着餐桌,一本正经地向他发问:“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跟许多父母一样,洛夫确实常跟孩子说起诸如自己小时候怎样用细绳和动物肝脏在小溪中钓小龙虾的故事。这一回洛夫意识到,儿子的问话是认真的——他们的童年生活中少了一些重要内容。
 
两相对照,洛夫更是感同身受。其实,在孩子提问之前大约10年,即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洛夫已然意识到某种变化。当时,身为记者和儿童权益倡导者的他正在为《童年的未来》做研究,写一本有关家庭生活新趋势的书,为此他在全美的城市、郊区和农村访谈了大约3000名儿童和家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人们都会不时谈起孩子们同自然的关系。
 
比如,有家长提到:“那时候我们总是在自然里玩。不出家门的孩子才是古怪的。”还有家长感慨:“孩子们顺着山坡往下滑(雪),但是他们居然戴着耳机听音乐。他们不会独自欣赏自然的声音,不会自己玩,总要带点什么东西才行。”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在自然中玩耍似乎有点儿……没出息、古怪、搞笑、幼稚、危险或是像电视里的情形。最让洛夫感到震惊的是圣地亚哥一名四年级小学生保罗说出的一句心里话:“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只是因为屋里才有电源插座。”
 
时代变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对自然从功能型的利用,到浪漫的眷恋,再到电子时代的隔绝,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人类渐渐远离了山川、森林、溪流和原野,成为穴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动物。我们置身于物质充裕的信息时代,生命的信息却有所缺失。事实证明,“去自然化”的生活导致一代人正在逐步脱离自然,特别是,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令人惊异的断裂”。
 
对于当下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洛夫称之为“自然缺失症”。具体而言,它用以指代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肥胖率增加、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等。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洛夫把他的担忧、思考和建议,写在了《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他以多项研究成果和多人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与自然的联系能对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以及将来他们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代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未来我们的城市、家庭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状态。
 
不止于忧虑和警示,在书中,作者还为救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唤醒孩子们回归自然的天性,提出了传统方式之外的一系列建设性主张,如通过改造荒地或空闲土地进行绿色城市设计、建设“农场学校”和“野生化的城市”、对本真的自然环境及自然形态的保留和兼容等等。
 
我们的生命由自然承载,儿童的灵性更需要自然的滋养。春天来了,不妨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去,多转一转,与自然“重归于好”吧。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美]理查德·洛夫著,自然之友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8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7563.html

上一篇: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批判式思维
下一篇:美国科学家如何做科普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2 吕洪波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