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一度因为试验老是不“顺利”,文章投稿屡次被拒,不习惯“屡战屡败”的科研生活而想放弃研究生的学习。回去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最近她给我来了一封信。信写得很好,我觉得她的经历和思考有普遍意义。在征得她的同意后,登载在这里。
俞老师:
十月初给您写信的时候,我刚回家休息两个月,心情仍旧十分低落和沮丧,毕竟是以逃兵的形式败下阵来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加上父母看到我每天精神不振地呆在家里,很是着急,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希望我可以早点做出决定,结束掉当时的生活状态,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其实那时我还是很纠结的,就像您问我的问题一样,我是不是真正的享受科学研究的过程,我也觉得这个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而其实一直以来,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变过,我挺享受科学发现的乐趣的,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比较强的人,而且之前的近5年里,我也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中得到过不少的乐趣和成就感。之所以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情况,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科研本身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我心理和心态的调整上出了问题。
您曾经跟我说过,读研究生只能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问题。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其实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一样,都要以过程为导向。过多的想法和欲望对于做事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事倍功半。但我恰恰就是一个喜欢以结果为导向的人。这跟我们这一代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不无关系,一直到大学为止,所有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我早已经习惯了制定目标——制定计划——实现目标的思维模式。我的所有动力来源就是目标的实现。很可惜,这种思维模式下的我一直都进行得很顺利,这也更加加深了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研究生教育是一个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可惜的是,我的这种转变太慢也太不彻底。就像您曾经说过的,人最难战胜的其实是自己。
十月中旬的时候,我妈妈带我去了安徽庐江县的实际禅寺。在那里,我每天在藏经楼看书、听师傅讲解佛经、跟大家一起做佛事。远离了世俗的喧嚣,我的心逐渐清净了下来。加上很幸运地遇到了跟我经历很相似的一个北大的姐姐,我们在一起探讨了很多问题,也解开了我不少的心结和困惑。在实际禅寺的日子里,我明白了两件事情,一件就是中科院的校训“格物致知”,我以前一直都不知道格物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格除自己的各种物欲和杂念,就像佛家所说的要遵守戒律,然后心才能安定,然后才能生出智慧。想想自己以前的科研生活,都没有做到格物,当然就不能致知了。另外一件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前我很反感这句话,认为这句话只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后来才深刻地理解到,女子有才后很多人都会恃才傲物,人一旦骄傲便不能进步了。我在这方面就做的很不好,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挺厉害的,所以内心十分骄傲。这两点也是我这半年来最大的收获。
后来回到家之后,心态好了很多,每天都会积极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加上遇到了一位不错的老中医,一直吃他的药调养身体,感觉甲状腺结节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身体的很多不良状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现在对未来仍旧充满了信心,算是找回了曾经那个活泼爱笑,孩子一样的自己。
其实俞老师您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一直记得您说过的感兴趣和有用这个人生择业的标准。我原来对于有用的理解是可以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充足的收入,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这个理解太狭隘了,其实有用应该是自己觉得非常有意义并且也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认为科研是一件我感兴趣且有用的事情,虽然要做好它需要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对过去的自己宣战。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不要放弃掉这么好的一个择业选择,也不要给自己今后的人生留下任何“逃兵”的遗憾,并且最终能够成功战胜自己。不管以后是能否成为一名科学家,我都愿意在科研及其相关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是如果换位思考的话,我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十分令人失望的,站在您的立场考虑,如果您已经对我失望了的话,我也愿意听从您的建议和安排。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希望没有耽误您的时间才好。不管以后还能否继续跟随您一起学习,我真的非常庆幸成为您的学生,也衷心感谢您为我付出的一切!谢谢您!
后记:现在她已经回到了实验室,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投入了学习和研究。她的文章也已经被接受发表。
发了这篇博文后,看到同时被“精选”的另一篇博文:“我们为什么越读越穷?一个网友的留言”。这两个学生思考的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读研?这个问题的衍生是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我们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为什么读研也就清楚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