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生活在继续,科学网上的话题总是不断的。记得当初为了参与“逃离科研”的大讨论,才注册账号发表博文一吐为快。最近,科网各路豪杰纷纷就央视“冠名”曲师大“考研基地”一事高谈阔论“网上谈兵”。我个人觉得,任何讨论,如果结论没有被当权者关注或是采纳,充其量只能算是锻炼脑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产生有其背景和原因,所以问题的解决也绝非科网上知识分子与知识分母三言两语所能实现。例如前不久流行的一个话题,“史上最惨博士后”,各博主群情激奋“约稿”纷至沓来。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最终帮助最惨博后找到工作了吗,博士后的待遇提高了吗,结果不了了之。再往前一些,经过南大的“王闻之争”产生的关于学术道德的讨论之后,科研工作者身体里流淌的“道德的血液”比例增加了吗。
所以,我向来对通过讨论来解决社会问题不抱有任何希望。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领导者的智慧。科网的各位大侠有多少人是直接参与领导阶级的“顶层设计”的呢?反之,如果有的话,也没时间耗在科网上。但不论怎样,讨论总比不讨论要好,就像对中国足球,与其让球迷弃之不顾还不如让球迷对其“臭骂”。你天天骂他,说不定哪天量的积累产生质的突变,一下子又来个“圆梦”进入世界杯决赛圈。
话说“基地”这个词是个中性词,用在诸如“科研基地”,“研发基地”,“南极科考基地”之类,算是正面,但用在“基地组织”,“美军军事基地”则多少是带有负面色彩。从目前科网各博主反馈的意见来看,央视的这次的这次冠名显然是不成功的。不过,科网上一窝蜂的批评央视与央视这次缺乏“深度”调查就乱捅马蜂窝的报道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不对产生问题的根本加以批判,而是批评那个没有将问题说清楚的人。就比如你被一个小孩骂了一句,你是责怪这个小孩没有礼貌还是责怪他的父母教导无方呢?
另外一个现象也不得不说说,那就人群的标签化趋势。比如依据家庭出生被分为“富二代”,“官二代”和“贫二代”;依据学识,财富和品位而将人分为“高帅富”,“土豪”,“吊丝”之类;依据出国留学与否将研究生分为“海龟”与“土鳖”等等。这个现象的产生与网络的发展不无相关,至于这个现象发展下去会不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这个就留给社会学家们观察判断。个人认为,标签化的产生是集体的思维懒惰和社会对个人人性关怀的缺乏导致的,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浮躁。人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个人,而是希望从他身上被贴的标签加以判断。就像大家普遍认为被贴上“985”“211”标签的年轻人就是比“二三本”“考研基地”的人强,虽然我是出生于“二类”高校,但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如果你硬是要说我出身“二类”而只能做“二类”人,那我也只好说,你这样的想法显得自己很“三类”。许多学生想考研,除去热爱科学之类的高尚理由外,是不是也有想给自己找个更光鲜的标签呢。
可是问题到底从何而来,我们是该批判追求标签的人,还是批判发明标签的人,我不知道。我想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能脱离我们的国情-----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想象一下,如果所有的高校都有“985”的资金投入,哪还有什么“一二三本”之类的标签。在能提供优质且充分的教育资源的发达国家里,你听说过有“考研基地”的说法吗?
一个人对自己的愤怒,归根结底是对自己能力有限的愤怒;一群人对社会的不满,归根结底是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不满。如今中国GDP发展成为世界第二,但他就像一个只为了将分数搞上去其他都不顾的学生,学生考试分数虽然出众,但是其他方面诸如道德修养,身体素质,思想文化等等是否也如考试分数般出众呢。总而言之,现实的国情是产生社会问题的土壤。中国的落后是从明朝闭关锁国开始,几百年的落后不可能由两三代人就能追赶上。
前不久看到凤凰网上发的一组照片,高速公路上一辆满载橘子的卡车侧翻,特警为了防止哄抢,拿出手枪执勤,其中一张照片就是一名年轻的特警用枪指着手拿编织袋前来拣橘子的大妈。我想这张照片或许能从某一角度说明一点GDP世界第二的现实国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