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贡献”(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这个词恐怕对很多人来说相当的陌生,因为它是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对于习惯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的“好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就是这样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以及科研水平的差距。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研究项目有哪几个部分:
1.设定目标;
2.根据需要学习和理解知识;
3.设计实验和预计结果;
4.做实验;
5.分析获得的结果;
6.如果与预想的不符合,找问题,回到3;
7.如果符合,总结规律,写论文。
所谓的“智力贡献”,就是1-3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idea”。国内的研究生,更多地是跟着导师做事,也就是由导师完成从设定目标到设计实验和预计结果的部分,剩下的由学生做。如果有问题,向导师汇报,然后得到新的任务。而国外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导师给出一个大的方向,让学生根据文献、师兄师姐的进展、以及实验室可用的资源,自己设计出细分目标和方案。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有些时候也很痛苦,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不无道理。研究生不是被雇来完成一些具体任务的实验员,而是探索的参与者,既是导师的学生、也是合作者。既然是合作者,那么当然要有“智力贡献”,就像上市公司的股东一样,要参与公司政策的制定和一部分的运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主人翁意识”。
当然,还是有很多个例的。并不是国外所有的研究生都具有主人翁意识,也不是国内的研究生都是只会执行任务的实验员。但是,凡是做得好的人,都是把导师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来设计,把实验室当作自己的实验室来经营的。有“为自己干事”的意识,自然会操更多的心,那么”智力贡献“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