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约两年前的旧文,今日准备备课资料时偶然翻出。两年过去了,浮躁的情绪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更甚之势。无意讨论环境的对错、个人修养的得失。贴出旧文,以求克制浮躁的点滴心理暗示。
昨夜颇为烦躁,坐立不安,兰与安早早睡下,娘叮嘱我吃药后也去歇息。我吃过药后,9点便躺下,但还是不能入睡,瞥到书架上有几本兰前些日子买的书,抽出一本杨绛先生所写《我们仨》,卧在床上看了半夜。
书中杨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家三口人从一九三五年以来六十年的生活。钱锺书与杨绛二位皆出身无锡书香望族,自有传统文人风骨。
傲骨,在英法留学时,钱、杨即有孤傲之名,四八年,钱为了不和“极峰”握手而逃会;七十年代,蜗居办公室而拒绝江青搬到钓鱼台的提议;我斗胆揣测,也许钱杨并不是如当下“文青”一般刻意仇官、仇富,而是“读书人的事.....”,没有必要和其他事情纠缠在一起。虽自己也以读书人自居,但也难免阿谀婢膝之事。妄谈风骨,颇感汗颜。
读书治学,与时下不喜欢读书的学者不同,钱杨认为读书治学自是读书人第一要务,无论在牛津、困于抗战中的上海、还是文革中的北京,二位先生都没有停止读书。“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想起幼时在村里过年,做过私塾先生的本家伯父给父亲写的春联横批多是“耕读传家”,当下来看,“耕”自是难以实现了,“读”也有渐渐离我而去的趋势。像今天这样冬夜卧床静读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中庸平和,钱先生即使在做“南书房行走”的时候,也只是做自己份内的工作,“锺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锺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功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知妄人。”钱先生的大智慧值得效仿学习。
淡泊,“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以温柔的刚强对待所有烦恼和忧虑,大约是二位数十年中的生活智慧。
爱,杨先生笔下记录了六十年间一家三口人在多舛命运中的幸福生活,相濡以沫才能快乐地相忘于江湖,钱、杨和独女圆圆头是“我们仨”,兰、安与我,也是“我们仨”。这大约也是兰买这本书来读的初衷之一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