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写过“中国学者的三个不愿意”:学术会议、发表评述论文和科普。当时也说中国学者有三个积极:申请基金、学术任职和做领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521439
不愿意学术会议、发表评述论文和科普总体只有一个根本因素,是我们的学者不太喜欢任何方式的学术交流。不喜欢国际学术会议是不愿意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新进展和新思路。不愿意写小文章的原因与此类似。不愿意科普是不愿意于普通大众进行交流。最本质的原因是许多学者不是真的学者,而是利用学术之名获得个人利益。所以说三个不愿意合起来就是不愿意交流,不愿意和国际同行和普通大众交流。不愿意交流的学者一般情况下不是真正的学者。
但是当时留下三个积极没有说,现在补充如下。
一是积极申请基金。申请基金几乎是所有学者都需要的,国内外都一样。胆识,国内的不少学者申请基金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做学问,而是为了积累指标,许多情况下,获得基金的级别可以作为学术级别的标志,就不要说国家级地方级了,如果你是973首席科学家,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学术地位的象征。这本身其实是十分可笑的,是用经费为标签的一种方式,延伸出来就是评价的人不懂或者不愿意懂什么是科学贡献,什么是学术水平。
二是积极担任学术职务。担任某学术职务,本身确实应该和学术水平有关系,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标准。但是,国际上的学术职务一般不太容易产生直接的好处,大部分都要付出一些义务劳动,例如组织学术会议,审阅更多学术论文等。国内的学术任职则有许多单位行为,担任学术职务都必须有单位的审批盖章。有一些学术职务甚至由单位安排任命,极端的有通过单位对一些学术组织的职务任命进行干涉。
三是积极做领导。这个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显然如果没有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在申请课题、使用技术平台、参与单位学术工作等方面会有许多不便,机会不如有职务的人多。甚至有不少人就因为成为某一级的领导,似乎学术水平就相应达到。由于内外的积极认可,自己也不觉飘飘然,自己认为了不起起来。其实学术水平真的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必要去争高低。学术讲究的是学术贡献,讲究的是创新能力。这些和职务、年龄、资历的关系并不大,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机遇。
产生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目前存在很大的政治学术成分,缺乏学术必要的自由空间,不尊重科学和学术规律,只重视人情,许多所谓的学者其实是利用学术的投机官僚,是用学术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包装材料。所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学术和行政职务,就成为众多学者必然的追求。不过,现在喜见不少学术机构发生可喜的变化,让学术远离名利场,给学术更多高雅和清静,甚至清贫的成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