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restl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rrestlin

博文

思考癌症

已有 4766 次阅读 2012-12-3 21:26 |个人分类:Critical Thinking|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代生物医学药学对癌症的研究不可谓不深入,但是,结果是那么的令人沮丧。

反观人体各个脏器,各个组织,有一个内脏是没有癌症的,没有例外,那就是心脏。这个是偶然的吗?

在几年前的一次国际癌症会议上,我用着蹩脚的英语向一个国外的癌症专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脏没有癌症? 他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回答我。或许他想说god knows.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就没有多少人思考过那?

心脏为什么没有癌症?

我的答案是:心脏太热了,不适合癌细胞生长。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那么,相反,哪些生长癌症的组织器官,就是,太冷了。

这么简单吗?或许表面上很复杂的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

----------------------------------------------------

科学上的共识,认为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为37℃,通常通过腋窝温度,肛门温度或者口腔温度来监测。这个结论也直接导致了体外细胞培养用37℃来模拟体内温度,认为细胞在37℃下生长最好。但是,人的体内温度真的是37摄氏度吗?肯定不是啦。心脏的温度绝对大大高于37℃,并且是人体最热的器官,人体其他部位的温度都会不同程度的低于心脏的温度。有时候,像四肢,腹部,会低很多,不然,为什么人会有四肢冰冷的感觉。而这种冷,或许就是癌症生长的必要条件。

---------------------------------------------------------------------------------------

因此,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体内,癌细胞在相对较冷的条件下生长得更好。

----------------------------------------------------------------------

这个假设又牵涉到另一个癌细胞代谢方面一直没有答案的问题:为什么癌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也像厌氧细菌一样使用无氧呼吸(糖酵解)来产生能量?从癌症病人的代谢上看,癌症病人一直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很大,因此癌症病人到后期都会逐渐消瘦。这说明癌细胞需要很多的能量以维持癌细胞的生长,那么,既然如此,癌细胞为什么不选择产能更高效的有氧呼吸来产生能量哪?而是采用了产能效率很低的无氧呼吸方式。

站在癌细胞的立场上来思考一下,首先,我觉得癌细胞正是因为采用了无氧呼吸的方式才能,效率极低,所以,才需要大量的能量底物。这或许才是癌症病人消耗大的原因。但是,从癌细胞的角度讲,癌细胞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人最终死亡后,癌细胞也活不成。因此,癌细胞从内心出发,应该并不想这样的。那么,就可能是因为癌细胞受周围环境条件的限制,没办法使用有氧呼吸来产能,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癌细胞周围环境比较冷,使得癌细胞没办法使用有氧呼吸来产生能量哪?比如说由于温度的关系,三羧酸循环中某个enzyme不工作,失活了。

-------------------------------------

最后关心大家一句:你平时手脚冷吗?

 

PS.

Linking Glycogen and Senescence in Cancer Cells.Cell Metabolism, Volume 16, Issue 6, 687-688, 5 December 2012

Glucose Utilization via Glycogen Phosphorylase Sustains Proliferation and Prevents Premature Senescence in Cancer Cells. Cell Metabolism, Volume 16, Issue 6, 751-764, 21 November 2012

On the Origin of Cancer Cells.ScienceVol. 123 no. 3191 pp. 309-3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4370-638900.html

上一篇:虚“左”以待OR虚“右”以待
下一篇:SLE与月经紊乱之间的关系
收藏 IP: 147.8.76.*| 热度|

1 彭海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