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fei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fei2010

博文

莫言与师大的缘分(《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2/10/18)

已有 5763 次阅读 2012-10-28 23:14 |个人分类:散文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生活,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北师大, 形式

莫言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便迅速占据着几乎所有传媒的风头浪尖。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大加庆贺的好事。其实,早在获诺奖之前,莫言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杰出校友、文学院兼职教授,就已频频出现在北师大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讲演以及与学生座谈等各种交流活动中,比如2010113日,莫言参加由北师大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中心举办的“京师文学论坛”启动仪式,并发表了关于长篇新作《蛙》的专题演讲。可以说,莫言对北师大有着一种真挚的、由衷的敬意和亲切感,正如他在北师大的一次讲座中所言:“师大地理上离家近,心理上离心近。”

这里,必须要说到拉近莫言与北师大之间距离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莫言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首届创作研究生班,并在童庆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毕业论文《超越故乡》,而获得文艺学硕士学位(1994)。这个研究生班是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是面向全国优秀青年作家的作家班,而该项目的大力推动者正是时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的童庆炳教授。童庆炳教授与当时分管鲁院教学行政工作的何镇邦教授作为这个班的总导师,一起起草给国家教委的报批报告,负责招生、课程设计以及延聘授课教师和辅导创作的导师等事宜,并亲自授课。

十余年后,莫言仍记得童老师给他们上“创作美学”时候的情景。他回忆起课堂下“蔼然长者、端重慈祥”、课堂上“青春生动、神采飞扬”的童老师,他认识到了解一点创作心理美学对作家的创作实践是很有帮助的,他尤其对童老师所讲的一节课印象深刻。那节课童老师讲的是“形式情感和内容情感的互相冲突和征服”,童老师当时以俄国作家蒲宁的小说《轻轻的呼吸》为例,来说明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之间的对抗所产生的审美愉悦,莫言说:“当时我就很兴奋,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东西,但朦朦胧胧,很难表述清楚。十几年来我经常地回忆起这堂课,经常地想起蒲宁这篇小说,每次想起来就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堂课为什么让我如此难忘,直到近两年来,在我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旺盛期后,才省悟到,童老师这堂课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小说秘诀,那就是:轻轻地说。”(《童庆炳<维纳斯的腰带>序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6-7页)可以说,当时就已成名的莫言,敏锐地感知到形式对题材、内容的控制、转化、改造和征服的巨大作用,正如《轻轻地呼吸》这篇小说,它的题材是沉重的,但小说家却通过自己的叙述而引出了与题材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美效应。所谓“轻轻地说”,不仅指一种叙述伦理,更是指作家在面对文学、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审美立场。莫言所领悟到的这个“小说秘诀”,让我们想起昆德拉的小说《生活中不可忍受之轻》,想起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卡尔维诺在谈到“轻盈”时说到,“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盈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我们在莫言此后的小说(如《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也正可以看到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风格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在莫言看来,“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形式就是以语言为基础”,可以说,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求,对汉语语言极致的追求,正是莫言先锋精神、理想主义倾向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得到诺奖认可的重要原因。

另一件事是笔者与莫言学长交往的一件小事。2011428日,北师大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我作为北师大文艺学《脉动》文学杂志的副主编,想请莫言老师为刚诞生的杂志题词,虽然此前在北大举办的“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研讨会上与他有过短暂接触,但还是有些惶恐。我记得莫言那天是第一个到场的嘉宾,在我说明请求之后,他很热情地就写了题词,他写的是:“感受生活的脉动”。现在想来,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坛长盛不衰、保持非常高的质量,用这七个字来回答恐怕也是非常恰切的。这“生活”不是魔幻的生活,不是个人的生活,而是“人的生活”,是民间的生活,是中国人的现实与历史、苦难与荣耀交融互渗的生活。莫言一直是以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创作体验,来感受这生活的脉动的,由此,也传达出中国新时期以来广场与庙堂、传统文学与口头文学、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与脉动,我想,这是莫言作品得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北师大文学院刚刚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奖的座谈会上,莫言致信坦言:“获诺奖确实像件大事,但绝没大到媒体渲染的程度。等尘埃落定之后,真正能够让一个作家青史留名的还是作品,对此我十分清楚。虽然我在学识上愧对师大硕士的名号,但情感上一直认为自己是师大的学生。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师大争光。”可见,莫言是格外睿智且朴实真诚的,他深深懂得:只有经典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历史标记,正如一个学生回报给老师和学校的是他的作业和答卷。
    让我们衷心祝愿并期待,在风平浪静之后,莫言能够为世界、为中国、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2000/2012-1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757-627080.html

上一篇:【一首诗主义】与钓鱼岛有关或无关
下一篇:散文集《何处还乡》即将出版,敬请关注,预定从速!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