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u1203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su120314

博文

俯瞰过往,眺望时光—研一生活剪影

已有 3725 次阅读 2012-10-16 17:02 |个人分类:闲来涂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夏, 梧桐树, 唐古拉山

时光就像静静从唐古拉山穿流而下的长江,穿过六千多公里的土地慢慢流淌下来,荡气回肠百转千回,倏尔又慢慢溜走,跌宕起伏,至灵至性。梧桐树下扑鼻的桂香,始觉又是一个春夏的轮回,光阴转走,一晃不觉又是一年的时光。仿佛昨日的喧嚣还未散去,今日的车轮就这样迫不及待轰隆隆的迎面追来。

一直在追逐着那个想象中的未来,明亮但不刺眼;也一直都在追寻着一种生活态度,远见而不陡峭。日子在一天天走过,每一天都在接近着那个念想中的未来:时时刻刻把昨天的未来变成现在,又变为过去,无声无息,每一天就这样在我们身边悄悄逝去。虽仍然无法命名明年、后年、十年、亦或是二十年后的情形:彼时的自己身处何方,做着什么让自己富足快乐的事情。但我知道,自己一直在奔跑,就像这一年的自己,一路笙歌。

 起——微笑如风轻缱绻

记忆中这一年的场景和片段,就像一帧帧电影胶卷一般划过脑海。

还记得那个夏日,拉着満箱的行李,走进这个让自己充满了无限想象的被唤为中国科学院的地方。初到所里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但无法形容那种感觉的美好:像是一瓶珍藏多年的陈年老酒,迫不及待想闻闻酒香却不知从何下手;就像我喜欢的自己的未来,有光亮有阴影,有清楚有模糊,已知中包含了未知。

始终觉得自己与水有缘,秉性里离不开水的氤氲。在水边嬉戏长大,在南湖畔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大学,而又在东湖边启开了自己三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只看见实验楼前两棵枫树满眼的翠绿,拔地而起的新实验楼的整洁晃眼,实验室满满堂堂的各种仪器,以及实验室窗外满湖的东湖水以及落日中亮晃晃的台站;只看见温文尔雅的导师永远微笑的满面春风,师兄师姐们亲切可人,以及每天吃饭路上能遇见的很多同样热情打招呼的其他实验室的师兄师姐。

未来,就在脚下展开。喜欢这种宽松亲切的氛围,喜欢这种永远的变,这种已知中充满的未知,永远的充满期待去一层层拨开的那种喜悦。

 承——跃跃欲试情满怀

回首,看见一串深深浅浅的昨日的印记,摇晃在脑海。

只记得九月份的开学典礼上,听到“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院训的共鸣,深深记下了杜老师那句“激情在左,兴趣在右”内心深受的鼓舞,也知道了中科院也有自己衷爱的记者团,有学生会。所以在招新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递上了自己的申请表。永远记得第一次收到杜老师短信激动中略带的紧张,作为记者团团长的人选去分院和杜老师长聊。彼时的杜老师不再是开学典礼上那个高不可及的人,而变成了此时自己眼中和蔼可亲的朋友。也经过一番波折,自己也成了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当然,因为着实喜欢我们可爱的廖姐姐,也成了研究所里新生班的副班长。很庆幸,自己在研究生生涯中,遇到了一群有着同样禀性和梦想的朋友。

一年的时光很长,但一年的时光又很短暂。深刻记下了小木头的幽默,记下了钟杨的洋洋洒洒。只记得参与策划组织的所里的中秋晚会,节目的出彩分月饼的欢欣;只记得第一次的“小洪山杯”篮球赛,教育基地辅楼下的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与呐喊声;只记得风采大赛,大家群策群力,那个充满浅紫色梦幻的舞台;只记得元旦晚会的忙忙碌碌,自己负责现场技术,拉了几个好友过去帮忙追光打泡泡机之类,经过几次彩排后最终在洪山礼堂的完美谢幕;只记得自己排了一个歌曲联唱大家一起做音频剪乐段排练至深夜,唯美清纯的奋斗故事让自己都内心湿软;只记得中心元旦晚会排练三句半和歌曲联唱,实验室师兄姐冒着晨雾一起去劝业场租服装;只记得青年科学家论坛几个班委一起送邀请函买纪念品收集选手参赛论文文摘的有条不紊;只记得六月份自己组织策划大家协力完成的首届毕业生典范论坛,前期采访中期宣传后期访谈,收集每一个嘉宾的简介照片做成海报,配了一段一气呵成的感性文字……

深深记下这一年遇到的这些温暖的人。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和蔼的杜老师的亲切,那种老友般的感觉让自己心里踏实,喜欢这种让自己敬佩而亦师亦友的老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能敞开心扉的畅聊,甚至感情。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优雅的沈老师的惊叹,那次在金老师门口拿过相机无法锁门沈老师在对面办公室闻声出来帮忙锁门的情景,想起仍让自己内心湿软的温润,可亲可敬;也记得拥有细瓷一样皮肤的金老师的亲切柔美,选课退课的不厌其烦,每次办晚会写报道去拿相机和DV的细心。

也记得在工作中遇到那群我最可爱的朋友。大气斯文的ZG,睿智沉稳的ZB,鬼机灵的BD,稳重担当的XC,机智博学的OY,活泼可爱的LF,姐姐般的SY,……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有着同样频率心跳的感觉,有着相同的梦想。年轻的时候,就是需要用奋斗去给自己增加信心,让自己不孤单。而外界的反应常常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小到大每一件我们做的事情都得到承认,收到赞赏,那么我们的自信变增加几分。

 转——结庐人境闻书香

遗憾错失了2012年大半个春天的时光。这个春天,经历了一场右脚踝骨折。打着石膏在家里休养了两个多月,错过了和研究会的同志们一起攀登武当的欢呼雀跃,也错过了去北京采访科学院院士,未能瞻仰大家之风……

但也因病得闲,才有时间静思沉淀。由于父母都要工作,弟弟妹妹都要上学,于是饮食起居都是奶奶照顾。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面上学,节假日才能回家,也没多少时间在奶奶跟前。发现奶奶有着中国传统女性身上那种最无私的勤劳善良,每天总是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好吃的,我吃得少,奶奶总是逼着我多吃一些。怀念奶奶炖的骨头汤,汤浓味浓。天气好的时候,奶奶会搀扶着下楼晒太阳,一起坐着聊很久的天,讲着她和爷爷年轻时候的故事,那些故事已经听了很多遍,但就像一坛老酒,越久越香,也更加怀念过世的爷爷。也或者搬把小凳子,奶奶倒腾她在小区路边开垦出来的菜园子,我有一搭没一搭的随意聊着天。脚好回所的那天,奶奶一直送到车站,估摸着我回来的时间,赶紧催促姑姑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顺利回所。

虽然肉体受伤,但精神却更加丰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相约着一起去家里看望,一起做饭聊天。发现经过一个寒假的离别,更加亲密。心里装着满满的暖。每个周末,爸妈弟妹都会回家来,一家人欢聚的时光总是太过短暂,喜欢这样的甜蜜温馨。

也在这个时候,自己有更多时间去看书。翻完了杨澜的《一花一世界》,那个让自己一直心生敬佩的女子;仔细看完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  在《我的视觉日记》中认识了文艺坚强的王小慧,在《此生未完成》里看到了那个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于娟……累了,还有几米的漫画:《仰望星空》的时候突然发现《几米在唱歌》,也才发现《在我心里每天开出一朵花》。更加值得让自己温暖的是,自己漂泊的爱情有了个归宿,满心的幸福。

也意外和解所结缘。真正走进一个人,才发现其风范的高山仰止。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但艺术修养的境界堪称大家。书画诗词,摄影刻章。因其平易近人而更心生爱戴。有幸一睹了梁彦龄老先生的仙风道骨,造诣超然。也认识了言语精辟的博主张晓良老师……

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身上的那些品质,那些对于人生的看法,积极的人生态度,专业的艺术造诣,心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合——潜心科研志昂扬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一直记得自己身上作为一个研究生所担负的责任。

导师是一个谦和亲切之人,所以无论是何时去讨论实验,总是一脸的笑容,让自己内心不畏惧,能畅所欲言。交流之中,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记得自己脚踝骨折时他还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导师发邮件说不能按时上学,实验也不能做。老师安慰说实验暂时可以不做,安心养伤,千万不要留下后遗症,只记得窝心的暖。也还记得第一次导师带着出差去巢湖,见到国家三部委的院士专家的激动;也记得谈完实验,老师总会询问一下将来的职业发展,并给一些中肯的建议。所以对于自己的科研之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看到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总能遇到好的老师,总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周末节假,也总能找到一处好去处。或是去分院图书馆看一天书,静静看着时光流淌。亦或是漫步昙华林,看着时光雕琢下的老建筑。也或是三两好友,相约去汉街游耍。更或是去省博,去美术馆瞻仰历史之风。也可以去晴川阁,看当年崔颢所见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或是课余爬一下小洪山,寻一处静谧之处放空自己。烦闷,迷茫,随着书里文字的沉浸和自然美景的熏染,也荡然无存。在长江大桥上俯瞰,滔滔逝去的江水以及桥下轰隆隆的铁轨,仿佛看到昨天那个青涩的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走到了今天。变了几分模样,多了几分智慧。

都说幸福的人是一个有着远大目标同时不忘记自己是生活在现实的人,一个选择对自己的才能和可能有挑战性的人,一个对自己的成绩和社会承认感到骄傲的人,一个自尊、自爱、自信、自由、自信的人,一个有着社会交往也能享受人际的人,一个能从日常生活小事感到乐趣的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深以为然,并也不懈努力去做一个精神自由幸福之人。

   一直坚持双眼保持眺望,心中自有格局。抱有朴素的温暖,能看见简单的幸福。浓烈不失平和,张弛有度,至情至性。

也才突然发现,梦想,远方,那些无以抵达的地方,原来都叫时光。我在这里,注定要书写下属于我的平仄诗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7685-623203.html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3 傅蕴德 张晓良 陈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