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成社

博文

未来的袁隆平在哪里? 精选

已有 8170 次阅读 2012-4-16 23: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未来, 袁隆平

今天看到邱林先生的一篇文章:粮食棉花危机击中了中国人软肋。据文章介绍:“短短十多年时间,曾经令中国人引以为傲、以储量或产量丰富著称的粮食、棉花、大豆以及铁矿石、石油、木材等商品,居然也登上了中国大宗商品的净进口名单。” “今年3月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64万吨,是一年前的6倍,较2月份增加50%。今年1月至2月的中国玉米进口总量为126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00倍。中国约占全球玉米消费的20%,仅占全球玉米贸易的4%,但玉米购买量的突然增加令全球市场严重吃紧。”

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稳、一日三餐的大事。我们60代以前的人几乎都经历过粮食紧张时期,知道没粮吃是什么滋味。老一辈农业工作者曾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科技战线也出现了像赵洪璋、李振声、袁隆平等一大批具有杰出贡献的牛人,选育的品种是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丰衣足食,经济飞速发展,全凭没有粮食问题的后顾之忧。但是,看了邱林先生的文章,我却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粮食安全担心。

我本人就是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具体的说就是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以前在科研单位,现在在高校,但还是以科研为主,也很少上课,就是指导几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所以也有时间搞育种和去农村调查。

农村的问题实际上早已出现,村里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年轻人不管男女,都外出挣钱去了。老乡说种粮食不赚钱,都是一种一收,没人管;在外面随便干个啥一天也50100的挣。结果可想而知,庄稼没人管怎么能有好收成呢?

学校的情况近年来也日渐突出。不管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愿意下地搞育种的人很少,都愿意在实验室做文章。有一年我招了两个硕士生,学生很聪明,也勤快,我想让他们学育种,硕士、博士连着上,因为育种工作是一个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训练出“伯乐”的眼力,来看出品种的神气。但当我表明了我的意思后,两个学生先后提出要去其它地方做试验。还有一次,我看上一个年轻人,想让他和我一起搞育种,他只是笑了笑。冷静的想一下,学生没错、年轻职工也没错。学生要毕业,要找工作,要有科研业绩,而业绩主要以论文体现,所以他们需要短平快作业;年轻职工尚属奋斗时期,学校考核以近三年的业绩为限,三年选个品种非常难,但写几篇文章还比较容易,更何况一篇SCI比一个品种的效果好的多,发表3SCI就可以评教授,但选三个省审品种也不一定能评上教授。难怪没有人愿意学育种。但认真想一下,“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拯救一个民族”,一篇论文如果不付诸实践能有多大作用呢?长此以往,谁来做育种呢?未来的袁隆平在哪里呢?我们的粮食又在哪里呢?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02-560141.html

上一篇: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存与被生存、统治与被统治
下一篇:都是酚和醛的罪过
收藏 IP: 117.35.145.*| 热度|

36 郭桅 王春艳 曹聪 鲍得海 蒋继平 唐小卿 陈智文 吕新华 闵应骅 褚昭明 余海涛 刘昭军 吴松芳 赵鹏 刘用生 姜颖 李学宽 柳林涛 张兴国 胡瑞祥 鲍海飞 薛泽 唐常杰 史智才 陈金华 李土荣 杨秀海 孙超 曹贺贺 abang ddsers 三面环山 neilchau jlx1969 zengfeng flumazeni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