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gyi196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ngyi1960

博文

我写博文的六个体会

已有 1824 次阅读 2012-3-22 12:04 |个人分类:生活体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lass, white, 吃火锅

一、写博文如同吃火锅!

 

火锅就像哈利波特里的“思想盆”,你想吃,仅用筷子的感觉不爽啊,要有漏勺和汤勺来帮忙,还需加上喜欢的调料才完美。

漏勺是用来“挑选”的,可以做一个网状的选择和区分标准——不是渔网的一个孔,而需一张网呦:)

汤勺自然是“转引”了,偶尔或需要时也不可缺呢!

调料自然是指你需要自己添加进去的“新东西”——新思想或评论等等

这样大家共同来享受“美餐”

岂不乐哉!

 

二、博文的长短是否合适?

 

点击量通常被作为是衡量网站质量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颗粒型""系列型"文章能够较好地助推其提升。

另一个方面是博文的"年龄""标题"(简洁易懂/吸引眼球/迎合需求/必要描述/使用关键词)

驻留时间类似网站的"在线率",是网站的另一个显现价值的指标。它是衡量用户关注深度和信任度的指标。

博文的长短是否合适,取决于能否适应一般用户在网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 96秒。

用一份半钟的时间与读者沟通,需要挪用PPT页面的成功制作和显示方案。

 

三、向科学、商业价值的演变规律

 

个人博客通常上线18个月后,会面临死亡 考验。

这是其内容普遍主要包含:生活阅历和体验,对工作、业余爱好,亲朋好友和感情等方面描述较多的缘故。

读者只想得到想要的信息,而不被其他主题所困扰。

因此,博主必然会经历需要将原博文分割聚集特定主题的博文进化过程。

不管你愿不愿意,博文要对读者持续地产生科学、商业价值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你可以考证生命较长的个人博客,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

 

四、对序化、优化和美化的探讨

 

对信息的系统加工程度始终影响着信息的展示和网民的感知。

随着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网民在获取信息和知识时不再限于纯粹的阅读,而是有了视觉、审美、互动、扩展等更高的消费期待品味。因此,信息组织的结果要以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予以呈现,是我们要关注的真正重要的事情。

可以通过知识组织来完成构建上下文背景、改善灵活性和帮助网民找到他们需要信息的目的。即:序化(结构)——依据信息的某种属性,将信息按照相应规则排列而呈现出一种序列状态;。优化(内容)——将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的价值增值;美化(形式)——信息展现结果要以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予以呈现。

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和手段, 都是为了更加充分和系统地组织和表达信息, 以便于网民感知和理解信息的结构,从而高效、快速地发现信息、找到信息和利用信息。也就是说:不要害怕将相对权威的知识体系(局部)破坏掉,而要考虑如何及时加入新的元素,再给予其实践的考验。如:对于现在博文颗粒化的“拆分”或“多面化表达”的考虑;    给予习惯化工作流程“动力重组”或内容“扩”“放”的尝试。

 

五、博文组配标引方法

 

(区位码+类型码) 2位阿拉伯数字(主题分类)+1位罗马字符(写作体材)

{目的}为了更好地提供相关的多种学习资源和渠道,增强研究互动和学习的功能。

{做法}我们将按博文的表达形式特征给予分类。

{功能}调整后理论上依然具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标引词将逐步编制词表而规范起来)。

{建议}这是一种尝试,欢迎指导。

{工具}  

主题内容定位法(2位阿拉伯数字)

1首页

2生活

3理财

4学习

5娱乐

6健康

7网络

8消费

9品味

0知识

11

历史

 

21

生活

 

31

财经

 

41

读书

51

视频

 

61

健康

 

71

资讯

 

81

房产

 

01

观点

观察

 

22

职场

 

32

理财

 

42

交友

 

52

娱乐

 

62

体育

 

72

网谈

 

82

购物

 

92

时尚

02

社科

艺术

13

女性

 

23

大学

 

33

股票

 

43

英语

 

53

数码

 

63

名医

 

73

直播

 

83

好帮手

93

名品

 

03

科研

论文

14

男人

24

育儿

 

34

基金

 

44

讲堂

 

54

图片

 

 

74

博览

84

汽车

 

94

奢侈品

04

人物

生活

 

 

 

 

55

签名

 

 

75

血拼

 

 

95

兵器

 

05

百科

记事

博文类型表(1位罗马字符的博首记忆导卡)

 

博文类型码

特点描述

应用举例

缘由/评价

博文子类

1

A 指导型

告诉人们如何做某些事情的文章。

提供建议和教程等。

因读者寻求帮助多,故此类博文颇受欢迎。

精华区

2

B 信息型

针对某个主题提供信息,可以做更详细的解说。

维基百科。

 

再造补充

待修正

3

C 评论型 

给出你有见解的意见,并询问读者对此的看法。

 

有时会有较高的活跃度。

最新观点

4

D 列表式

 

N 种最爱、十大方法等。

最容易写,最容易被转载的。

推荐

导读

5

E 访谈类

无话可谈,而请教专家看法并学习知识的有效形式。 

 

一两个合适的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专家响应。

连续性教学

 

6

F 案例分析

描述场景或回溯某个实例,并附带有实践方面的建议。

 

对读者也非常有用。

课件服务区

7

G 人物介绍

描述一个有意思的代表人物,做一点研究后将成果展示出来,并描述他的成就和特征(作为榜样)。

 

 

图书馆与信息

8

H 引用联接

发现有用文章后提供指向联接,并说明你为什么推荐、你的看法或做出的摘录。

 

具有联系作者和发布信息作用。

链接

 

9

I 问题型 

 

 

 

通知

消息

10

J 比较型

二选一或多选一的比较型文章。

A vs B

非常抢眼。属于评论式文章但范围更广一些。

 

11

K 叫嚷型

释放你的激情或“火上浇油”的做法。

 

引爆论战的良方,但要谨慎(小心出格言论)维护个人声誉。

阶段循环

12

L 启迪型

讲一个佳音故事的启迪和激励式文章。

 

描绘美好的远景或传播人的经历与成功。

个人观点

13

M 研究类 

通过适当的图表和有价值的数据把你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很花时间但引用和联接较高。

科学和质疑

 

14

N 考据类

汇总对一个有价值话题的多种意见或文章(博客)。

 

通过你个人的评论将它们联系起来得出结论。

摄影和人文艺术

15

O 预测

  和回顾类

 

 

 

趋势和政策

 

16

P 辩论类

辩方或反方(从两个角度)的准备案例过程的记录、组织和展开。

 

两人、个人自己、与访客之间均适用。

交流

讨论

17

Q 假设型

 “如果。。。会怎样”式的对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推理和分析。

 

可以获得搜索引擎中较高的排名。

内部交流

18

R 讽刺型

 

 

滑稽 幽默的文笔将具有极大威力,但要避免产生曲解的可能性。

 

19

S 迷因类

 

 

 

 

20

T 项目类

 

 

 

信息过时(暂)

 

 

六、新年的计划

 

新的一年来到了。博客写作也应该有新的计划。总结2-3年我通过网络免费信息传播平台(博客托管)的信息发布情况,首先稳定而多功能的平台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博文写作最好按计划进行,强调博客的特色功能性服务。

我所管理的研学交流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8599&view=icstu1/定位于工作博客,强调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功能,其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采、分、编、评、关联、补充、讨论等方法来完成的,内容比较正统,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与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网络服务的窗口之一http://www.las.ac.cn/others/ic.jsp。在新年中,希望能够逐步联合有关专家、以及优秀的学生参与,组成为教学交流互动的记录(共享)平台,起到一定的示范模仿功能—— 目前主要体现区是动态栏目。

我所管理个人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564&view=tengyi1960定位于私人博文,如博文的个人分栏(分类)一样,主要体现个人的想法、做法、探索、资源等,发点个人的牢骚也可以,比较自由(非正式交流),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探索性(容错)。当然有些内容会与前者有所交叉。在新年中,希望能够按计划完成我与图书馆的系列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64-550505.html

上一篇:小议从读者满意到读者信任
下一篇:未来科学进步(进化)的必要土壤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3 许培扬 刘洋 刘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