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学术谱系”就是科学家的“家谱”,它反映一个学科或学术群体中主要成员的学缘关系和传承关系。是对科学家学术地位的评价和认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乌云其其格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室研究所袁江洋共同写的一篇文章,《谱系与传统:从日本诺贝尔奖获奖谱系看一流科学传统的构建》,发表在2010年第七期的《自然辩证法研究》。这篇文章特意讨论了就物理学来看它的谱系是什么样的。第一代是日本的长冈半太郎,他是从师从玻尔兹曼的。他的弟子是仁科芳雄。汤川秀树是仁科芳雄的弟子,1949年获得物理学奖。朝永振一郎也是仁科芳雄的弟子,1965年获物理学奖,坂田昌一既是第三代,也是第四代,因为坂田昌一是仁科芳雄的学生,同时也是汤川秀树的学生,汤川秀树的另外一个学生武谷三男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又带了很多学生,其中南部阳一郎和小柴昌俊又分别于2008和2002年获物理学奖。坂田昌一带了很多学生,其中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于08年获物理学奖。从这个谱系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日本科学发展史方面,仁科研究室的成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汤川有一个弟子曾经评价说:仁科博士将玻尔研究所那种现代的而且是创造性的具有探求精神的研究精神带回了日本,这种氛围和传统是旧的帝国大学所没有的。这种精神被接受过仁科博士教诲的人们传遍了日本。
比较一下中国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或许可以找出一些很杰出的、个别的人物,但是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像日本谱系所类似的一个中国谱系。钱学森是特别优秀,但我们能想出来他的哪一位弟子,以至他的弟子的弟子成气候了,从而构成从他的导师冯. 卡门开始的这样一个谱系吗?没有的!不光钱学森没有,早期回国的几乎所有的海归都没有建成这样的谱系,这个谱系是断裂的。(几乎所有?断裂的原因等都值得思考。)
2011年9月23日召开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论坛”,我国已启动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
研究能够系统地建立学科传承的基本脉络和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还原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找出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演进方法;结合科技发展现实,科学预测学科发展的未来重点和突破方向。同时,找出中国的科学传统,或推动形成中国的科学传统,培育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研究探索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
中国医学科学院 曹雪涛
4. 学派级科学家的人才培育与科学家群体聚集意识:目前我们比以往较少地谈及学派对于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其实,纵观世界科技史,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完善是与科学学派有关的。
科学学派作为一种成熟的科研组织或者学术团体,是基于对某些研究领域和某些科学问题有独创性的主见和共同见识才出现和聚集形成的,往往由处于领先地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家为主导及其科学家群体组成。科学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某个领域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在开拓学科发展新领域、提出领域发展新方向、构建新观点新学说、最终推动基础科学理论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移植、构建现代科学传统是后发国家发展科学,乃至科学文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研究学术家谱的精髓。
早年做过一点量子化学的工作,所以对量子化学家谱有初步的了解。唐敖庆(1915年11月18日-2008年7月15日)被称为中国的“量子化学之父”,史上有“唐氏八大弟子”的故事。
唐先生的八大弟子并不象一般人想象地那样是唐先生比较杰出或者比较亲密的弟子,而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1963年教育部委托唐先生在长春办一个结构化学领域的物质结构讨论班,找了全国家比较有前途的一些青年教师(5人是副教授,3人是讲师)参加,共8个人。唐先生是老师,这8个成员后被称为中国量子化学界的八大金刚,也称唐敖庆八大弟子。
图片说明:1965年在长春参加物质结构讨论班的唐敖庆先生和八大弟子,右起:鄢国森(四川大学),江元生(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刘若庄(北京师范大学),戴树珊(云南大学),唐敖庆(吉林大学), 张乾二(厦门大学),邓从豪(山东大学), 孙家钟(吉林大学),古正(四川大学).
这八个弟子中,鄢国森先生曾经担任过四川大学校长,江元生先生1991年成为科学院院士,刘若庄先生1999年成为科学院院士,张乾二先生1991年成为科学院院士,邓从豪曾任山东大学校长,1993年成为科学院院士,孙家钟先生1991年成为科学院院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无法考察其真实性。后面这张照片如果是真实的,会有深刻的纪念意义!知道内情的人可以告知。
八大弟子后来的弟子如何?需要时间来考证。
相关文章:
冯大诚老师的博客: 刻苦钻研的典范,高尚道德的楷模——纪念邓从豪先生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