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
2003年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赵振国提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早在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就曾引发热烈的讨论。长年从事重大气候灾变系统化研究的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田清鉴根据长期的研究提出,长江流域处于季风活动区,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别明显。长江月均流量变化在84200立方米/秒~68000立方米/秒之间,最低时流量仅46200立方米/秒。“这种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存在15~20年的长周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到2001年,长江以丰水年为主。从2002年开始的15~20年间将是枯水年。”
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与上世纪80年代到2001年长江丰水年(南涝北旱)对应;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与从2002年开始的15~20年间长江枯水年(南旱北涝)对应。长江丰水年和枯水年周期不能忽视。
相关部门拒不承认“南旱北涝”规律和现实,其关键在于“南水北调”的决策与“南旱北涝”相冲突。调谁的水,解谁的渴?田清鉴之前曾担忧道,到时候,“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将无水可调。若强行调水,必然引起长江下游地区海水倒灌,破坏生态平衡。
附件:
调谁的水 解谁的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011年06月07日03:13
洞庭湖不见“浩浩荡荡”、鄱阳湖成了草原、洪湖甚至面临干涸,长江三峡紧急放水……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的罕见大旱,对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据说鄱阳湖、洪湖的生态恢复至少需要10年。
随着干旱的持续,对三峡水库的质疑和力挺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只是谁都说服不了谁,和三峡工程同样重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又如何呢?6月初,本报记者赴湖北、河南等地探访发现,干旱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工程建成后若遇大旱,丹江口水库恐面临无水可调的尴尬。
旱情水库岩滩露出像戈壁
没有像鄱阳湖那样长成草原,更没有像洪泽湖那样面临干涸,作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丹江口水库 ,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碧波荡漾,舟行其中,来去自如。但据27岁的水库养鱼人肖国元介绍,水库水面其实已经下降了很多。
“码头原来在沿着斜坡往上走100多米远的地方,随着水位下降,码头也逐渐往下移动,这个码头是新修的。”站在水库边上,肖国元向记者介绍说。
6月2日中午,记者来到丹江口水库边一座码头时,肖国元正等待联系好的船只运送养鱼用的网箱。事实上,他所说的“码头”连停靠船只的地方都没有,水库边也都是土路,与原先码头上的水泥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水位下降后,水库边上很多小丘陵一下子高了不少。”肖国元告诉记者,他的老家位于丹江口二桥附近的干沟,前几天祖坟露出来了 ,“上世纪70年代建丹江口水库的时候淹在了水库里,这次大旱,我居然又看到了。”
跟着肖国元的运输船只,记者泛舟水库,环顾四周,由于水面持续下降,水库周围的山体岩石都裸露出来。“那些光秃秃的没长树的地方,原来都是有水的地方。”肖国元介绍说。而站在山上往水库望去,山体裸露的岩石更像是戈壁沙滩。
6月3日,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提供给记者的最新数据显示,丹江口水位134.84米,比139米死水位线(即水库在正常情况下的最低水位)低4米多。由于抗旱的需要,目前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为332方/秒,出库流量为805方/秒,未来很可能超过历史最低水位131米。
实际上,自今年4月4日以来,丹江口水库水位就开始低于死水位,并一直呈下降趋势。资料显示,上次水库水位低于135米是在2000年。
趋势30年内发生17次大旱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今年的大旱在内,过去30年里,我国共发生17次大的旱灾,其中有14次是在近20年,10次是在1994年之后。据《瞭望》采访资料认为,中国干旱的格局已经改变。以前说干旱一般都在北方,现在不分南北方了 ,东、南、西、北均有旱情出现。而且,这几年旱的主要都是南方了,北方虽然也旱,但是北方旱情反而没有南方突出了。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南方富水地区已现干旱常态化的迹象。
从干旱发生的频率来看,南方干旱正从多年一旱变为两年一旱,甚至一年一旱,是否就此可以认为南方将干旱时期呢?其实 ,早在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就曾引发热烈的讨论。长年从事重大气候灾变系统化研究的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田清鉴根据长期的研究提出,长江流域处于季风活动区,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别明显。长江月均流量变化在84200立方米/秒~68000立方米/秒之间,最低时流量仅46200立方米/秒。
“这种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变化存在15~20年的长周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到2001年,长江以丰水年为主。从2002年开始的15~20年间将是枯水年。”田清鉴之前曾担忧道,到时候,“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将无水可调。若强行调水,必然引起长江下游地区海水倒灌,破坏生态平衡。
数据丹江口地区水资源变少?
采访过程中,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丹江口水库20多年的入库径流量数据。径流量,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的平均年入库径流量为342.54亿立方米,相比于1991年到2000年10年间的280.2亿立方米有所增加,但如果放大范围来看,1956年~1997年40年的数据显示,丹江口入库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88亿立方米。可见,进入1990年以后,丹江口地区的水资源就变少了。
仔细来看,从 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的年入库径流量来看,有7个年份低于400亿立方米,甚至有5个年份低于300亿立方米,最低的2001年甚至不到200亿立方米。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气候干旱了,“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变化不能完全归结于降雨量变化,还有可能是上游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增加了”。
另据新华社5月31日消息,在长江防总最新的一次防汛抗旱会商会上,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称,去年10月以来,长江流域中下游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旱情历史罕见。为此,长江防总加强了三峡、丹江口水库的应急补水调度,今年以来已向下游补水245亿立方米。
其中,在丹江口水库上游来水不理想的情况下,自今年4月以来,长江防总7次调度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湖北的用水需求。今年以来,该水库共向下游补水57亿立方米,解决了汉江中下游干流和东荆河沿线用水的燃眉之急。
文/图 记者 李杨
(责任编辑:Newshoo)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杨冬红
据人民网2010年4月3日报道,早在2004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1]。
事实上,赵振国研究员提出“30年气温周期理论”的时间在2003年,《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2,3]。
除了时间的误差,我们还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4]。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证据。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2]。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14]。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15]。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6]。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7]。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4. 马宗晋, 康 平, 高庆华, 等.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防灾与减灾[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天河: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 120-12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52574.html
上一篇:
智利普耶韦火山群喷发持续火山灰污染严重下一篇:
历史回顾:“南旱北涝”祸因是拉马德雷冷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