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长江流域水利枢纽提前发电缓解电荒加剧旱情:为什么忽视干旱警告

已有 4363 次阅读 2011-5-21 1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干旱, 长江, 2011, 1999

长江流域水利枢纽提前发电缓解电荒加剧旱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1日03:30  汉网-武汉晚报
昨日,在汉江东西湖慈惠段,一只死去的乌龟趴在近岸处一片干旱的河床上。受持续干旱枯水影响,汉江大片河床干涸开裂。记者 喻志勇 摄  昨日,在汉江东西湖慈惠段,一只死去的乌龟趴在近岸处一片干旱的河床上。受持续干旱枯水影响,汉江大片河床干涸开裂。记者 喻志勇 摄

连日少雨天旱,黄陂前川街付店、刘寨等 20多个行政村近3万亩稻田棉地急需灌溉,已有6年未使用的前川二级泵站主水渠内杂草树木丛生,淤塞严重。驻鄂空降兵某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昨日派出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的300多名官兵来到该水渠,对近3公里长的淤塞段进行了清理,抗旱水路立即畅通。记者 蔡晓智 摄  连日少雨天旱,黄陂前川街付店、刘寨等 20多个行政村近3万亩稻田棉地急需灌溉,已有6年未使用的前川二级泵站主水渠内杂草树木丛生,淤塞严重。驻鄂空降兵某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昨日派出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的300多名官兵来到该水渠,对近3公里长的淤塞段进行了清理,抗旱水路立即畅通。记者 蔡晓智 摄

  今年3月至今,长江流域遭遇近50年最严重旱情。湖北省水利厅人士介绍,如果旱情进一步发展,6月将迎来缺水高峰,汉江流域旱情将更严峻。

  据专家介绍,目前全省水库蓄水100亿立方米,但仅60亿立方米可有效利用。目前湖北正在抢播中稻,尤其是下月将迎来用水高峰。如果旱情持续到那时,湖北将面临10至20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虽然近期有预报降雨,但专家表示,只有持续4天强降雨,才能初步缓解旱情。

  汉江流域旱情尤为严峻。记者在湖北省防指获悉,丹江口水库水位已跌至134.72米,低于死水位4米多。这一水位,已接近1978年131.28米最低水位。

  发电过猛 “放水”太快

  今年,长江流域遭遇罕见旱情,但3月、4月间,因为忙于发电,水库提前用掉太多水,令旱情雪上加霜。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介绍,去年9月,长江流域各大水利枢纽开始蓄水,进展不错。但为应对用电高峰,各水利枢纽全力发电,结果短时间内用掉了大量库容。以三峡为例,3月、4月间20多天里,库水位从165米迅速下降至160米以下。10米的库水位落差,常规情况下要40多天才能降下来。

  三峡梯级调度中心副总工赵云发介绍,今年1至5月,三峡发电增加40多亿度,比去年增加两成以上。三峡为此将常规的6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量,增大到8500立方米每秒。虽然也考虑到了三峡调配水资源能力可能被削弱,但为缓解各地用电压力,也只能先增大发电量,解各地燃眉之急。

  水利欠账让人吃苦头

  大旱袭来,各地小水库、塘堰首先“败下阵来”。在湖北省,已有4座中型水库、1460多座小型水库低于“死水位”,更有7万多口小库、塘堰干涸。这些小水库、塘堰常年病险失修,难以发挥抗旱能力。

  64岁的新洲区曹家井湾村民曹少堂,在村里见底的水塘边后悔不已。这座集体水塘,20多年没有清挖,已淤塞大半。结果在这次旱灾中,水塘很快干涸,让他和众多村民陷入困境。

  曹少堂的困境,反映出农村水利“欠账”的一角。湖北省水利厅湖泊水库处处长袁俊光介绍,省内1460多座“死水位”的小型水库中,有400多座常年只能蓄2至3米深的水。有的水库,甚至根本不能蓄水。“病险失修导致水库丧失的蓄水量,就有10多亿立方米。”袁俊光说。

  中小型水库尚有专门部门管理,民间众多的塘堰,无人管理,问题更严重。袁俊光估计:“远不止7万多口,全省三分之二的塘堰都已见底。”以曹家井湾为例,村里本有一座占地两亩多的集体水塘,但20多年无人组织清挖,村民也根本忘了清塘这回事。结果大旱袭来,全村都吃了大亏。

  袁俊光介绍,与正规水库相比,民间塘堰如果充分发挥功效,将极大增强对大旱抵抗力。

  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村水利“欠账”带来解决的希望。据悉,“十二五”期间,湖北计划整修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对农村塘堰、灌溉、渠道设施建设,也将加大投入改造。

  幸亏有了一座三峡大坝

  刚刚达到175米设计蓄水高程的三峡大坝,在此次抗旱大战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井泉表示,借助自身巨大库容量,三峡持续加大下泄流量,为长江中下游不断“输血”。

  与北方大旱动辄赤地千里不同,长江流域大多地区有过境水可用。三峡巨大的库容量,使长江水量供应源源不绝。王井泉介绍,3月下旬以来,三峡上游雨量比往年偏少三成,上游来水大减。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三峡仍不断加大下泄流量。目前,三峡入库流量在7000立方米每秒左右。而下泄流量,已达到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加大下泄,对中下游意义巨大。王井泉介绍,长江中下游航道维持了正常水深。如果没有三峡加大下泄,长江武汉段水位将比现在低1米左右。据湖北省水利厅专家称,如果三峡减少泄量2000立方米每秒,长江荆州沙市段水位将下降1米以上,为荆州地区供水的荆南四河,水位可能降至取水口以下,无法取水。

  湖北省水利厅人士表示,本月底至下月中稻插秧期,将是各地用水高峰。而目前各地水库水位下降,甚至已经见底。为保证下一步抗旱所需,必须“向长江要水”。三峡维持高下泄流量,对中下游极重要。

  三峡集团枢纽运行处处长王海表示,按照三峡调度规程,至下月10日,将库水位降至145米防汛水位。这10米的库水位落差,意味着有60多亿立方米水量,完全可保持当前下泄流量,缓解中下游旱情。

  据悉,从去年12月枯水期至今,三峡已累计为中下游补水168亿立方米。

  5000吨轮过不了武汉段

  现在,5000吨级海轮想溯江而上,是不可能的,船被卡在长江武汉段。

  长江武汉航道局介绍,武汉段水位往年同期都在21米以上,但今年只有15米多,比往年足足低了5至6米。长江主航道在武汉以上段,要求最低水深4米,目前仅为4.2米。武汉以下段,水深要求5米,实际为5.7米。

  承载大型货轮的海轮航道,武汉以上段要求最低水深5米,武汉以下段要求最低6.5米,只能无奈中断。武汉航道局航道处负责人詹剑英说:“武汉海轮航道原计划从5月开通至9月底,但航道水深持续下降,今年开通了仅仅11天,就只能暂停。”

  5000吨级船舶已无法通过武汉段,但一些船主冒险闯关,导致意外频发。5月7日、8日两天,武汉段最浅的白沙洲水域,连发船只搁浅事故。搁浅船均是严重超载,吃水深度已超过航道水深。

  詹剑英告诉记者,武汉段现在只有武汉白沙洲、黄石岱家洲两处浅滩,已造成多起搁浅事故。如果旱情持续到下个月,长江武汉段可能出现6至7处浅滩,对航运影响更加巨大。

  罕见大旱殃及江豚生存

  天降大旱,位于石首的天鹅洲保护区水面“缩水”三分之二,栖息其中的江豚生存面临威胁。

  石首天鹅洲,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原是长江的河道。1990年起,保护区试养江豚,每年都有2-4头小江豚出生。现有江豚38头,初步形成了一个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体。在此次大旱期间,江豚的家园也难以幸免。

  前日,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克雄匆匆赶赴保护区。在他面前,保护区水面急剧消退:“现在水位比往年低四五米,达到历史最低!目前还在以每天10多厘米的速度下降,整个保护区3万亩水面,现在只剩下了1万多亩。”

  旱情日趋严重,周边地区将取水目标转向保护区水域。当地为抗旱保收,大量从保护区水域抽水灌溉。保护区多次阻止无效,只能眼睁睁看着区内水位急速跌落。

  王克雄介绍,4至6月份,正是江豚产仔的时候。而雌江豚产仔、哺乳期间,喜欢到不被打扰的环境中独自活动。目前水面急剧缩小,将极大影响雌江豚产仔及幼崽成活率。而且江中鱼类在旱灾中数量骤减,且产卵受到波及。当前和此后一段时间内,保护区江豚食物来源也将出现问题。

  记者 匡志达 通讯员 胡顺华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1/033022503091.shtml
种粮大户面对因干旱无法栽种的稻田欲哭无泪(1/5)
 

2011年05月21日 02:55

5月20日,在江西省九江县城子镇,种粮大户农民张国周面对因干旱无法栽种的稻田,欲哭无泪。 原本处于春夏多雨季节的江西,却遭遇历史罕见旱情。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 目前,江西省有57个县(市、区)出现轻度以上干旱,其中19个县(市、区)出现重度干旱,14个县(市、区)出现特旱。全省已栽早稻受旱面积达533万亩,140多万亩中稻无水泡田翻耕。 新华社发(胡国林 摄)
南方干旱致鄱阳湖面积创历史最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1日12: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南昌5月21日电 (记者 段长征)中国南方的严重干旱致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大幅“瘦身”。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创下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最小水面。与2010年相比,水域面积仅为同期的十分之一,再次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目前,鄱阳湖正在遭遇6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从今年1月始,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江西水文部门监测显示,5月21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仅为9.19米,鄱阳站水位13.63米,湖口站水位9.74米,与往年正常水位均相差5米左右。
  今年江西省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春夏连旱。据江西气象台监测显示,今年1月1日至今,该省平均降雨量只有391毫米,较常年同期减少四成七,降水量为历史最低。目前,江西省有54个县(市、区)突破历史最低值。期间,该省无降水天数为70-90天,其中36个县(市、区)无降水天数创历史新高。
  据最新的江西省干旱监测数据显示,进入5月份以来,江西北部、中部降水量依然偏少,截至目前,江西省已有57个县(市、区)出现轻度以上气象干旱,12个县(市、区)出现中度气象干旱,19个县(市、区)遭遇重度气象干旱,14个县(市、区)遭遇特旱。这些干旱地区主要位于江西北部和中部。
  鄱阳湖大范围严重干旱,也导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的九大湖池今年首次出现干涸。记者此前在江西永修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采访时,在保护区工作了20多年的吴城站副站长王小龙称:“目前鄱阳湖保护区九大湖池相继遭遇严重失水现象,其中八大湖池出现干涸。”
  受降雨异常偏少,长江来水锐减等影响,目前江西省境内江河水位,尤其鄱阳湖水位大幅下降。目前,江西湖区供水、水质、航运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面对严重旱情,江西省有关部门正通过清理渠道、人工降雨来缓解旱情。据江西省防总提供数据,截至目前,江西省九江、抚州、上饶、吉安等7个设区市的18个县(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73次,为春插、水库增蓄等抗旱减灾服务,创下了该省历史上同期开展抗旱作业次数最多的纪录。作业受益面积达5.19万平方公里,累计增加降水约2.6亿吨。(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1-05-21/123222505404.shtml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2011-1-31 04:2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干旱,灾害链,拉尼娜,拉马德雷
 
                      关于旱灾的警告记录:1999年灾害可能重演
                                  杨学祥
 
    1999年,我国种植业生产遭受了南涝北旱、东北春季低温、长江流域“凉夏”、台风、早霜、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特别是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接近1997年的大范围、长时间的旱灾,长江流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给种植业造成较大损失。据有关部门核实,1999年全国农作物受灾总面积7.5亿亩左右,与上年大体相当。其中成灾4亿亩,绝收1亿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300多万亩和减少1200多万亩。全年因灾损失粮食700亿斤、棉花60多万吨、油料180多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体分析,今年农业自然灾害属中等偏重发生年。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最热年、厄尔尼诺转换为拉尼娜、极端灾害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关注1999年灾害重演。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12-18 7:15: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472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92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468.html

上一篇:洪湖和鄱阳湖大旱:1999年干旱可能重演
下一篇:26年来广东今冬最冷 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1℃:千年极寒变百年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1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