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福老师的博文“小学数学题有多难?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道题目倒不难,但经过博友们的讨论以后,焦点逐渐集中于该题目的表述方式是否存在歧义的问题上。当然这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同英语相比,科技汉语存在的问题所在。 很简单的对比,就是如果采用英语来表述该道题目,就不会存在这么大的争论了。 中文原题为:“甲、乙两人沿铁路线相向而行,速度相同.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那么从火车遇到乙开始,再过多少分甲、乙两人相遇?” 这里存在争议的地方在于该火车是开过甲的身边以后,再经过4分钟到达乙的身边?还是火车到达甲处在经过4分钟后到达乙处。 当然经过我从语法和逻辑上来分析,我认为其含义应该是前者。但既然在科学网上这么多专业人士中引起了争议,至少说明对于一个汉语句子,不同的人是存在不同的理解的。 翻译成英文以后,其句子就变成了这样: Two persons A and B are
mov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at same velocity. A train takes 6 seconds to pass A completely, and then it takes 5 seconds to pass B completely after 4 minutes. How long will A and B met after the train met B? 从英文的翻译句子来看,在英文中,句子的含义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火车先花了6秒钟时间经过A,然后,再花4分钟的时间到达B,并且花了5秒钟的时间经过B。之所以能够这么明确,在于其中and then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用法,则这将成为两个句子。如果再配合英语的时态等用法,则可以更加严密地表述这一问题。 而中文中加不加“然后”一词,都可以成为一个句子,也没有时态区别。这就是引起歧义的根源。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这里提出建议,应该按照英文的语法重新对中文科技语法进行规范。 第一,一个句子应该从语法上明确如何才算完整。比如“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这样的表述方式就应该算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为:“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然后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这样虽然是罗嗦了一些,缺少了汉语精炼的要求,但考虑到在科技汉语中,不需要追求文字的优美,这种用法应该允许存在。如果不加“然后”一词,则可将其分成两句话,即:“一列火车从甲身边开过用了6秒。4分后火车又从乙身边开过用了5秒”。 第二,由于汉语词汇没有时态变化,可以通过添加:过去、现在、已经、将来这样的词语进行界定。比如“自从1997年以来,我就住在北京了”,这样的用法在科技汉语中应该界定为不符合语法要求,必须将其改正为:“自从1997年以来,我就已经住在北京了”。又如错误用法:“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钓鱼”,正确用法应该是:“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将去钓鱼”。因为“就去钓鱼”的含义不明确,不一定表示将来时,也可以表示一般现在时。比如可以说“我们现在就去钓鱼”。 第三,取消量词这种多余的用法。比如“一个人”和“一辆车”在科学上没有多少区别。你可以说“一人”,“一车”,这完全可以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另外滥用量词不利于创新。比如新的技术出现了,比如ipad,究竟应该是称之为一台ipad,还是应该称之为一片ipad,或一块ipad,这是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因此即使因为习惯愿意保留已有的量词,至少以后的量词使用应该统一。比如统一为“个”。这样ipad出现以后,我们只需要称之为“一个ipad”就可以了。 第四,建议增加词语分割符号,比如用“|”来进行分割。这样可以解决不同“断词”方法引起的歧义。 由于这么多的要求很多人一下子难以适应,可以开发的相应科技论文校对软件,在完成论文以后,专门检查这些语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