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潮汐激发地震和海底火山喷发,导致海洋缺氧,鱼群暴毙。
美加州连发2起鱼群暴毙事件 引发强震前兆恐慌
2011年04月20日 1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13)
中新网4月20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南加州19日再现鱼群大量暴毙事件,这是6周来发生的第2起类似事件,加上周末,南加州测得的有感地震超过百次,也再次引发南加州是否可能发生强烈大地震的担忧。
南加州文杜拉海港(Ventura Harbor)19日被发现有数千只沙丁鱼死在海港内,专家评估死因应是缺氧。但让人担忧的是,这是一个半月来,南加州的第二起类似事件。
3月8日时,加州芮当多滩(Redondo Beach)内也曾发生类似事件,当时数以百万计的沙丁鱼死亡,工作人员至少清理出175吨死鱼。加州相关单位的调查结果认定,由于海港附近藻类生长快速,海水含氧量偏低,是鱼群致死的主因。
无独有偶,根据美国地质调查研究所(USGeological Survey)统计,16日下午到晚间,加州与内华达州边界发生一系列地震,测得的有感地震超过百起。报道称,尽管地震规模最大也不过规模里氏4.6级,但由于次数过于频繁,加上连发2起鱼群大量暴毙事件,也再度引发南加州居民对强震是否即将来袭的恐慌。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4-20/2986569.shtml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已有 1363 次阅读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和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2011-3-18 08:30
2011年4月潮汐组合:强震频发值得关注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4月是第四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三月强震频发,需要继续关注。
潮汐组合A:2011年4月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2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2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4月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56868度,11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4月1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126度,18日为日月大潮,17日为月亮近地潮,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三种天文奇点两两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4月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49661度。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潮汐组合E:4月2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潮汐强度变小。
潮汐组合F:4月29日达到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3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分散,潮汐组合个数增多,变化幅度减少,激发突发事件可能性降低,3月的地震高潮持续并减弱,需继续关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368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