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ENVI&IDL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yanqing Learning ENVI&IDL

博文

【思考】最近热门的药家鑫事件

已有 3874 次阅读 2011-3-28 23:22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药家鑫事件

人民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赵艳红)据西安新闻网消息,12时50分左右,经过3个多小时的庭审,药家鑫涉嫌故意杀人案一审结束,法官宣布本案在经合议庭合议后,将择日宣判。

以下是被告人律师的部分辩护内容:

  1、自动投案,被父母带到公安机关投案。从第一天的口供到今天的法庭陈述,都是如实供述,应当认定为自首。

   2、通过法庭调查,本案不是有预谋有计划,纯属偶然。不是直接发生的故意杀人。而是一起意外的交通事故演变。交通事故也是意外发生。瞬间演变,被告人也 是认可的。药家鑫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培养,呕心沥血。被告人因学习、就业压力,心里承受着很重的压力,压抑,抑郁。被告人实际上早已经丧失对生活的 信心,都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本案发生,是心里不良情绪凝结。属于自身的心理脆弱,临时起意,可以定义为激情杀人。望法庭斟酌量刑。

  3、 侵犯的客体对象是特定的,晚上23时左右,大学城郊区,没有危机到被害人之外的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犯罪意图是瞬间产生,缺乏社会经验,在恐慌的前提下做 出的,被告人明显缺乏驾驶经验,未单独处理过交通事故,性格内向,不具备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长期不良情绪凝结。平时也接触了一些不良信息。

【转自】http://www.gxnews.com.cn/channel/2008/08kxfzg-1/read.php?articleid=3687080

2011年3月23日央视《新闻1+1》

[flash]http://player.56.com/v_NTkxNzMwMTE.swf[/flash]

孔庆东(47楼207,金庸武侠等)评论新闻《药家鑫撞人后刺死伤者案23日开庭》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zMjcxNzIw/v.swf[/flash]

【转天涯杂谈』 判决结果公布前,请先给我一个药家鑫可以死缓的理由

   药家鑫案已经开庭审理了,我们都在等待判决结果。而媒体口风正在悄然变化,新闻标题不再称药家鑫官二代,军二代,改为大学生。内容则是药家鑫如何悔 过,写下忏悔信。也不再是对凶手凶残行为的怒斥,居然向可惜的论调靠近。综合对于这些年来看到的,听到的,让我心中一种担忧悄然而生!
药家鑫车祸之后,为了灭口,连捅受害人8刀,可以说已经丧心病狂。其手段及其凶残,毫无人性!比起李启明那个公子哥,药家鑫简直就是个恶鬼。其行为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我不知道这种人的行为如果不判死刑。还有什么样的罪犯可以判死刑!
但是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是,很多牵扯权贵,哪怕是一点点的权,一点点的贵。案件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天怒人怨的时候,地方司法部门仍然敢于轻判罪犯。药家鑫的家庭背景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徇私舞弊留其一命的判决结果出现。
70码,姜小舟,李启明,这一个一个的名字和案件都像耻辱柱一样,钉在了中国司法的历史里。明天,也许后天,我们是看到又一个耻辱柱和法律被强暴,还是让我相信,中国的法律并非永远会被权力所践踏
   所以请大家先给我一个药家鑫可以判死缓的充分理由,可以说服我。以免判决结果真的公布,而恰好又是一个荒唐的死缓的时候。我不至于愤怒的去砸键盘。去咒骂,去愤怒,去无奈,去心死。

【转自】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079701.shtml

     "一个人,你可以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也不要拿别人的生命不当儿戏,一个人杀人之后就去忏悔,就去说我错了 后悔了,就可以了事了吗?那比人的命也就太不值钱了,不管你是如何的优秀,当你上任一个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不能因为你平时表现的好就能抹杀你杀人的事实"

    它的家庭背景呢?为什么采访不到?如果是普通家庭,一般能出现它爸或它妈哭泣的画面,o(︶︿︶)o 唉,期待最后的宣判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887-427355.html

上一篇:ENVI二次开发的内部(猜测)示例代码分析
下一篇:Lidar Tools for ENVI
收藏 IP: 202.108.19.*| 热度|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