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夏威夷火山崩裂出新喷口:火山、地震和潮汐组合对比

已有 3162 次阅读 2011-3-10 13:2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火山, 地震

夏威夷火山崩裂出新喷口:喷射熔岩高25米(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0日 09:26  新浪环球地理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6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Pu'u O'o火山口出现崩裂,裂缝长度达到0.33英里(约合0.5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夏威夷火山观测站表示,随着这个新喷口的形成,大量熔岩向外喷射,高度达到80英尺(约合25米)。地质调查局火山喷发风险研究计划协调员约翰•艾克尔伯格指出,这一区域出现裂缝并不稀奇,1997年也曾出现类似裂缝。

  1.熔岩喷射进行时

熔岩喷射进行时熔岩喷射进行时

  3月6日,科学家搭乘直升机对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口底部喷涌而出的熔岩进行勘测。夏威夷火山观测站表示,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火山之一,自1952年以来已经喷发了34次。艾克尔伯格指出,1983年1月,基拉韦厄火山至少喷出0.5立方英里(约合2立方公里)熔岩,在此之后,这座火山便一直处于喷发状态,

  2.夏威夷熔岩链

夏威夷熔岩链夏威夷熔岩链

  照片拍摄于3月6日。艾克尔伯格表示,大量熔岩从Pu'u O'o火山口涌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停下来的迹象。这条新裂缝在火山东侧的断裂区出现,断裂区位于地下,填满裂缝的熔岩来自于基拉韦厄火山中部的熔岩室。火山口崩塌并出现裂缝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因为在观测站进行火山观测的科学家在崩裂发生前几小时就已经注意到地震数据的变化。

  3.崩裂的火山口

崩裂的火山口崩裂的火山口

  根据新的测量数据,在6日的崩裂过程中,Pu'u 'O'o火山口底部至少下沉了377英尺(约合115米)。夏威夷火山观测站指出,截至6日结束,偶尔的岩石喷流成为火山口内部活动的唯一迹象,而不是熔岩流。

  4.缓慢流动的熔岩

缓慢流动的熔岩缓慢流动的熔岩

  火山观测站表示Pu'u 'O'o火山口喷出的熔岩虽然较为活跃,但流动速度缓慢。科学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熔岩是否就是通过地下管道系统排出的残留物,火山口是否向熔岩流提供“补给”也是一个未知数。艾克尔伯格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此次喷发都会‘掠走’Pu'u 'O'o火山口来自火山顶部的部分熔岩。”

  科学家一度认为基拉韦厄火山是附近巨大的莫纳罗亚火山的“一颗卫星”。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基拉韦厄火山拥有自己的岩浆管道系统,从地下超过37英里(约合60公里)的深度一直延伸到地表。

  5.火山荒地

火山荒地火山荒地

  Pu'u 'O'o火山口位于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的一个偏远地带,由于最近火山活动剧烈,公园已暂时关闭。借助于美国地质调查局观测站的网络摄像机,人们可以观察到壮观的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景象。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tech.sina.com.cn/geo/environment/news/2011-03-10/0926687.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1-03-10 05:24:43 6.3 -6.0 149.7 30 新不列颠地区
地图 2011-03-10 05:24:00 6.8 38.3 143.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5:22:13 6.2 38.3 143.0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2:44:33 6.1 38.5 143.3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 
地图 2011-03-10 02:16:16 6.2 38.3 142.8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10 01:44:16 3.0 37.2 78.6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1-03-10 01:27:43 2.9 41.7 98.5 9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地图 2011-03-09 12:36:59 6.0 38.6 143.0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09 10:45:16 7.3 38.5 142.8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
地图 2011-03-08 23:19:39 3.8 42.0 112.7 7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
地图 2011-03-08 00:19:44 4.3 34.0 114.6 10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
地图 2011-03-07 08:09:38 6.3 -10.3 160.8 40 所罗门群岛
地图 2011-03-07 01:51:36 4.2 39.0 111.7 5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
地图 2011-03-06 22:32:36 6.5 -56.1 -27.2 90 南桑威奇群岛地区

地图 2011-03-06 20:50:57 3.1 32.4 91.0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
地图 2011-03-06 03:24:39 3.7 32.9 92.0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
地图 2011-03-06 02:31:02 3.7 31.3 103.6 18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1-03-05 04:16:53 3.8 43.9 87.1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地图 2011-03-04 09:01:14 3.7 32.1 94.5 6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巴青县
地图 2011-03-03 23:08:20 3.4 32.5 105.1 20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地图 2011-03-03 15:54:26 4.1 33.8 101.1 7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交界
地图 2011-03-03 10:41:25 3.1 39.0 75.2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1-03-02 19:43:15 3.0 34.2 104.9 7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地图 2011-03-02 09:18:34 4.2 39.0 75.2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
地图 2011-03-01 15:13:49 3.7 28.2 104.9 20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珙县、长宁县交界
地图 2011-03-01 00:32:24 3.1 32.8 92.1 10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交界
http://www.ceic.ac.cn/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2011-2-20 11:38
                    2011年3月潮汐组合:倒春寒可能性很大
                                 杨学祥
    2011年1-5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3月是第三个强潮汐月,倒春寒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严防强寒流的爆发。
    潮汐组合A:2011年3月5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强度较大,同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7度,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两者最强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6日为月亮远地潮,比近地潮减弱35%。
    潮汐组合B:2011年3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3.82247度,同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幅度变大,强度相对变弱。
    潮汐组合C:3月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08度,20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21日为春分,日、地、月在赤道面成一线排列,四种天文奇点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3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3.71727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弱,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大。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倒春寒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789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788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991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044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0771.html

上一篇:未来三天北方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云南德宏州盈江县5.8级地震 县城房屋倒塌严重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陈辉 张骥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