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果然是个好网站,里面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发现不少人写发表SCI的心得啦、经验介绍之类的,我也来韶两句关于发表SSCI的经历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灰常羡慕那些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人,不管是SCI还是SSCI(不好意思哈),觉得他们特牛(不是说学术水准牛,而是要写出来个10多页甚至几十页的英文来,忒牛了)。至于自己,对自己的英文水准实在没抱期望,所以就一直都没有动手,不过看英文文章倒是坚持了4-5年的时间。基本上,能保证把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英文文章通顺地看下来。
后来,又回学校读书了,学校政策有鼓励啊,一篇SSCI抵3篇CSSCI(哈哈,想起了盖中盖高钙片的广告。。。),另外考虑到,不发期刊论文,可以发发会议论文嘛。所以就开始动手写。
写作过程 还算比较顺利,可能是因为之前读的英文文章比较多吧,对于文章的体系结构啊、各部分的内容都感觉比较熟悉,也是印证了中国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写作过程中,感觉还是文献综述比较难写,要求对这个主题相关的重要文献都涉及到,确实对作者的阅读面有比较高的要求。整个写作过程也就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期间将英文稿交给一个英语牛人修改,自己也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遍。当然也用了google的翻译,还有就是其他英文文章里面的一些常用的表达之类的,感觉还是蛮有帮助的,尤其是一些英文文章的表达。也是在此之后,我都会把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文章,仔细阅读,将当中好的语句摘录下来。
完事以后,就是投稿了,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我自己都觉得,内容很一般,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实话)。期刊的选择,倒是没费什么功夫,先选了一个对这个主题比较关注的IF高的期刊,投过去大概40天,直接rejection,评审意见,很长,并且全面否定,没说好的,只说了这不行,那不行。一看这意见,也没想跟编辑回驳两句,就跟导师说了一下,论文被退了,给了意见,准备按照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投其它刊物,导师没说啥。
正好那段时间过年,过完年,等从假期里恢复过来(假期综合症),好像还是不太愿意修改,主要是评审意见说得文章太差了,也很不好修改(神马研究方法过时了,研究工具选择错误,研究没有创新。。。。),就这样拖着,然后到了5月份,觉得不能再拖了,做的数据都是有时效的,再不折腾折腾,这文章得扔掉了,但是又不想改。得嘞,不改了,把几个需要更新的数据更新,然后就投给另外一个期刊,是IF低一些的。
反正也没抱什么希望,所以心态倒也挺平和的,该干嘛干嘛,一个月吧,评审意见回来了,是minor修改,并且意见还是蛮积极的,要求改改文摘,改改结论,大概意思就是文摘要长点,结论要多点(原来的结论没有将分析的内容全部概括)。还有就是文献综述,说谁谁谁的论文没有包括进去,后来看了一下,有几个人的确实是没有包括进去,倒不是没有看到,而是觉得不是特别相关,并且参考文献已经够多了,就没写上去了(说到这里,自己一个感觉,外文文章好像是文献综述里参考的文献越长越好,即使不是越长越好,也是要很多才行,呵呵,国内好像是不要那么多,占版面!),另外一个人的几篇文章,确实没有看到过,这个人的其他文章,也没见过,当时觉得有点怪异,甚至怀疑评审人是不是就是这个作者还是说跟他比较熟。关于这个文献综述的评审意见,本来想反驳两句的,后来咨询了一个同学,说最好是别反驳了,加上吧。就加上了,反正也确实跟要写的主题有关,另外,又增加了几篇自己看到的,最新的文献。
完事了,返回过去,这一次等的时间有点长,接近50天,到8月份,录用了。也算是了了一件心事,现在看了一下,今年第5期能刊出来。
最后,总结几点:
1、在写英文文章之前,读,还是很重要的,只有多读了,写起来才比较顺利。现在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都有邮件提醒功能,可以用用;
2、写作还得规范,这个比国内大部分核心期刊(我这个领域是这样)要求高一些;
3、得灰常重视文献综述部分,貌似老外比较看重;
4、SSCI收录的论文,不是篇篇都是特别高水准、高价值的,国内很多论文,翻译成英文,都是可以发表在SSCI的来源刊中的;
5、对于不少人来说,表达是个比较大的问题,个人觉得,慢慢磨,舍得花时间和功夫,还是能磨出来的;
6、投不了IF高的,咱就投IF低一些的呗,慢慢来,先有低的,然后再争取高的。
OK,就这么多咯,洗洗睡觉,明天上课。。。。哎,周末还得上课,还是白天+晚上。。。。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6623-418811.html
上一篇:
国内高校的英文名称--五花八门下一篇:
怎么就成了申请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