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毕业20年了!最近同学们联系频繁,即将于今年春天举行的毕业20周年聚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由在京几位同学组成的筹备小组辛勤工作,将天涯海角的同学们几乎全部找了出来,收到了最新更新的同学录,十分亲切。然后很快接到20年没见面的同宿舍同学的电话,讲着那些已经被自己淡忘的少年往事,原来在她们眼里我曾经是那样单纯幼稚,自己都有些恍惚,她也是同样的感觉不可思议。不觉有些唏嘘,有人还记着你成长中的哭与笑,并且以为你一直是那样,这种发现自己的感觉很像是回家。
北大信息管理系1990年前叫做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分文理两个班,文科是图书馆学,理科是情报学,准确地说是科技情报专业。理科班招收的都是理科考生,入学后学了很多计算机的课程,几乎每学期一到两门,以致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IT行业。记得当年报志愿时,看到北大在宁夏的招生专业十分有限,其中就有情报学,但因为根本不知道情报学是干什么的,于是就选择了生物化学和化学,喜欢化学也只是因为非常喜欢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老师而已,但在是否服从分配上选择了“是”。等接到录取通知书一看,是情报学专业,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周围的老师同学都担心将来会变成间谍。直到入学后,才发现是与图书馆工作相关的一个专业。后来碰到化学系的一个来自宁夏的男生,说他报了情报学专业却被调剂到了化学系,看来招生老师把我俩做了互换,大概是认为女生应该学情报学吧。
当时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成长的过程格外漫长。还记得刚到校后,班主任陈文广老师说出我的年龄和籍贯时,感到非常吃惊和感动。陈老师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留校,是比我们高四级的学长,非常年轻、负责任。后来到大三后换了王延飞老师做班主任,他们现在仍然在北大任教,前些天回系里碰见他们,一起吃饭,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看看87情报的最新通讯录,时光真的是一个伟大的造型师,20年前的那一班懵懂少年现在已经非同往日了,比如李彦宏已经跻身于中国富豪榜上,百度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做为为数极少的两个在情报学领域做学术研究的人之一,我非常关心大家现在都在做什么。这或者是一个研究者的陋习吧,总是不自觉地想归纳些什么出来。
当时班上好像一开始有41名同学,后来又转来了2位,现在通信录上有43名同学。其中目前在国外的有14名,约占35%,其中美国11人,加拿大1人,英国2人;有两人现在还没联系上,不知具体情况如何;其它三分之二都在国内,包括前两年从美国海归回来的5人。
就从事的行业来看,IT业9人,占21%;教育6人(加上我就7人了);保险2人;金融3人(有2人是金融+IT);法律2人(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律师了),还有广告、专利代理、贸易、房地产、审计、游戏、环保等。全班同学中,现在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大概有3-4位,从事情报学相关教学研究的有2人。也就是说只有12%左右的同学还在从事与情报学相关的工作。这样广泛的行业分布是否说明,情报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其它学科的渗透性是很强的。也或者本科专业对人的职业生涯的影响不是很大?我曾在硕士阶段疯狂地痴迷经济学,但后来还是回到了情报学读博士,做研究。事实上当年的情报学更接近于现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而与IT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91年前后在本科专业修订时,情报学专业退出了本科教育,只保留在硕士和博士阶段,而本科专业取而代之的就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比如目前北大信息管理系的本科就有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在很多学校,比如南开,当年的情报学专业变成信管专业后,都合并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管科专业的基础。
上次和几位同学聚会,说起专业发展,一时都有点惆怅,我说你们都转到了别的行业,我在情报学专业做研究是有点寂寞的。有几位同学出国后都是在Information Science专业或相关专业读了硕士学位,毕业后在IT类公司就职,也有从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做研究的除了我只有竑了,她在UIUC读的博士学位,我在美国时专程拜访了她,如饥似渴地讨论专业问题,几天下来讨论得天昏地暗,神清气爽。最近还想再和她讨论,看哪天能视频一下。
马上要有一次真正的全员聚会了,我期待着,感觉像是回到了少年时代,有点激动,有点兴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407530.html
上一篇:
教授的自治与大学的繁荣下一篇:
几张旧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