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晖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晖

博文

无菌术的历史(下)

已有 9155 次阅读 2008-9-28 13:20 |个人分类:科普| 历史, 无菌

除了得罪同事外,塞麦尔威斯的观点受到强烈排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当时关于产褥热盛行的是所谓的“病因学理论”,即感染来自于空气中的“瘴气”,所以对应的措施主要是通风和避免拥挤(这种观点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空气中的确存在大量的可造成感染的微生物,现在的手术室在手术前也确实要求对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手术人员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地进去。但接触感染这一现在看来很显然的现象,当时却没有被意识到。毕竟当年连微生物致病的概念也没有,所以感染原既是气,又与直接接触何干?塞麦尔威斯能够想到这一点,其实也是打破常规思维了)。

塞麦尔威斯死后15年,法国的巴斯德就给他的做法提供了完美的证明(塞麦尔威斯去世时只有47岁,如果他能够再乐观一点,坚强一点,他就能看到这一切了。这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华山后山石洞里屈死的魔教十长老,如果当时能够再多砍一两斧,大家就都获救了。小说家的文字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不过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时候人们在距胜利一步之遥的地方却步,给后世留下无限遗憾和感嘅)。

巴斯德不是学医出身的,他早年学的是化学,研究过酒的发酵问题,证实了酒的发酵是由酵母引起的,同时,酒的变酸是由于酒里存在细菌,通过对酿酒刚开始时的糖浆水进行加热就可以消除这一问题。1879年,法国流行牛羊炭疽病,之前已有人在死去的牛羊体内发现了不知名的微生物。巴斯德的工作是从病畜体内抽血注射给健康的牛羊,很快健康的牛羊也死了(这步工作看来平淡无奇,怎么前面的人就没想到呢?)。但是有人提出疑义,是否有可能致死的原因不是微生物而是病畜体内的某种毒素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其意义比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还要大。)巴斯德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实验。他将一滴病畜的血液滴入一个培养瓶内,培养一段时间后再从该瓶取出一滴滴入另一个培养瓶如此继续,一直培养到第40瓶。然后从第40瓶里取出一些液体,注入动物体内,很快动物就死了。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如果是毒素,经过这么多次稀释,毒性应该大大稀释了才对。

此后巴斯德开始了与临床医师的合作,并很快在死于产褥热的产妇血液中找到了溶血性链球菌,他还在其助手体表的脓疖里找到了这种细菌,因此从两个方面显示了这种细菌的致病性。

巴斯德是个很了不起的科学家,从实验室体外培养,到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基本上现代科研的流程和思路他都走了一遍。

在巴斯德确立微生物和疾病的关系后,细菌学立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多数的致病菌都在此后的30年间被发现了。

还在巴斯德刚开始他的神奇之旅时,已经有人从他的微生物与发酵关系的理论中得到了启发。英国医师李斯特认为,伤口的感染和化脓也可能是微生物所致。他试了好几种物质进行手术前的消毒,最后选定石碳酸最好(这个东西大家中学都学过,强腐蚀性,据说现在的鸡眼膏里还用这个),手术前用石碳酸消毒所有的手术器械和物品,并且用石碳酸的溶液对手术室喷雾进行空气消毒。李斯特的工作获得了成功,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后来还被授予贵族身份。

此后,围绕着灭菌的概念,蒸汽灭菌法、火焰烧灼器械法、手术隔离衣、橡皮手套、口罩等很快问世。现代的手术室无菌技术基本成型了。

有一种病叫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病,这种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严重缺陷,对微生物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美国有一个小男孩,公众所知的名字叫david,出生于1972年,当时就发现有这个病,因此一直住在无菌仓里。直到12岁时,当时有骨髓移植治疗该病的动物实验成功的报道,因此也试图以此救治david,但不幸失败并最终没有能挽救david的生命。David住的这种无菌仓,比手术室又要洁净得多。除了所有放进去的东西都是无菌的以外,每天还要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另外,它的空气流动系统是非常严格的,空气在进入之前要先经过过滤,然后缓缓流过整个无菌仓,最后由确定的出口吸出。现在医院里进行骨髓移植的层流仓,也是这种类型的无菌环境。

参考文献:

1、甑橙主编:《走进神奇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2、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Roy Portey主编,张大庆主译:《剑桥插图医学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335-40731.html

上一篇:关于波士顿博物馆中的概率仪的计算的简单解释
下一篇:学而不用,近乎白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