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un1987 我的未来我创造

博文

毕业总结

已有 6221 次阅读 2010-6-20 16: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大学是一片试验田,有的人种出奇葩异草,也有人青蒿满地;大学是一尊熔炉,有的人砺炼成钢,也有人终成弃铁。 “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大学生活吧。
大学四年是短暂的,稍纵即逝;大学四年又是刻骨铭心的,历久弥新。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毕业已经翘首以待。固然短暂,它却必会是人生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入学时的青涩幼稚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稳重。毕业,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成人礼。这一次,我们敢对所有人宣称,我长大了;敢对全社会呐喊,我来了。成长的每一个足迹都见证了成败得失,喜怒哀乐,镌刻着成长成熟,梦想激情。
一直在思考大学的本质,或许美国著名教育家斯金纳已经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无非是自学的能力,无师自通、举一反三的本领。19世纪英国哲学家郝伯特.斯宾塞也说:“教育的目标在于行成性格。”我想指的也就是摒弃怯懦、依赖,形成独立的性格吧。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大学之前我们接受的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我们被纳入了模式化的教育轨迹中,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在高考大军中冲锋陷阵,在独木桥上战战兢兢。父母如影随行的照料,老师寸步不离的指导,活像井底之蛙,只有坐井观天的份了,何来独立。被大叔庇护的幼苗能躲过风雨雷电的侵袭,也因此沐浴不到充足的阳光,自然难成参天大树;被线缠着的风筝能飞得更加平稳,但也必然不能飞得更高更远。我们终究要做一只自由的鹰,磨砺坚硬的翅膀,展翅翱翔,搏击长空。大学,正是这样一方热土,提供了培育独立人格的养分。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恐怕非“自由”莫属了。自由地想,自由地做。终于,我们敢振臂高呼,我的世界我做主了。曾几何时,我们对大学的自由生活梦寐以求,满载憧憬。高中时代的老师们也乐此不疲,无数次用大学的自由生活做诱饵,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而且屡试不爽。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大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自由而不简单。第一学期的学习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老师呼之即过的上课节奏让我感到无所适从。高中精雕细刻的学习方法因为和这里格格不入而逐渐失灵,讲师、教授神速的讲课让我开始近乎茫然失措,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学习面的急速扩展与快速进程开始折磨我,一贯习惯细嚼慢咽的我有点力不从心。每天只能毫无目的地往返于宿舍、食堂、自习室。入学前的新鲜感与从前的美好向往都荡然无存了。莫非,这就是大学,和我心目中的大学怎就有着天壤之别?回味学长的话,我近乎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样忙得不是尽头的生活在他们眼中竟然那样惬意、悠然自得。怪哉?
大学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自由空间,然而自由的代价是迷茫!虽然可以免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但却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了自由,生活倒乱了方寸,在享受自由的欣喜的同时,也多了一分迷茫。像一匹脱缰之马在自由驰骋之后迷失了方向。一句流行语道出了初来乍到时我的生活状态:我就像一只窗玻璃上的苍蝇,前途无限光明,却找不着出路。这或许是磨砺独立人格前必经的阵痛,发挥自由前必经的迷茫。从前,总是老师形影不离的鞭策指导;这一次,我们担起了双重角色,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
角色的转换也意味着我们培养独立人格的开始。在经过四分之一大学光景的阵痛之后,我的生活开始走上了正轨,自由、精彩的大学生活也从若隐若现日渐变得明晰。这时回想以前那些对大学的憧憬向往时发现可笑之极,大学何曾是一个享乐的地呢?大学应该是一个一个追求梦想成就梦想的地方,踏上这片文化圣地,就注定我我们要在这里种下独立的种子,辛勤劳作之后收获硕果。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这时,自觉、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来说,表面上每天的上课时间少了,压力却并不见得减少。老师每节课上呼之即过的课件需要花几倍于上课的时间去理解加深。没有自觉性、自律能力是万万念不好大学的。外界的诱惑太多,潜意识下的惰性也蠢蠢欲动。有的人沉溺于两人的甜蜜世界,有的人埋头虚拟网络,唯独有少数人在厉兵秣马。
我总是用两句话来提醒自己:和别人花同样的时间是不可能成功的;笨鸟先飞。大学本来就自由而不轻松。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没有良好的自觉性,不能自我约束,大学将会一事无成,毕业时也将只会徒生悔恨。非但大学生活中可以忘记的没有学好,不能忘记的也丝毫没学,那么四年大学留下的也只能是“一丝不挂”了。
拥有了得天得厚的自由空间,我们的大学都该做些什么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1、学会思考,独立的思考,大胆的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正是人类傲首于寰宇的资本。不会思考的人和行尸走肉有何异同。很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就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手,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青年参考》2009年3月20日有份报道:《中国留学生啥印象,五名老外说说看》,文中的小标题竟是“他们失去了探索和思辨的能力”,着实令人震惊。英国教育家怀海特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既然有限的课堂学习难于为我们创造独立的思考空间,那只能另辟蹊径了。思考并不拘泥于计划内的课程,更多的是课外的学习。书籍、报纸、网络、广播,海量的信息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生活中总充斥着一种错误的思想,某某课程无用。我以为这种说法有些浮躁、短视,甚至不负责任。虽然现学的一些课程将来不会直接服务于我们工作,但这并不能否定课程的意义。大学教育的本质本来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各种不同的课程恰好是为培养全方位的思考能力提供了土壤。大学四年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的人格而非知识本身。
2、培养热烈而毫不偏见的好奇心。古希腊人把求知称为“爱智慧”,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希腊人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生而具备的,所以才会有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比责任心更重要,所以淮海特说:“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没有兴趣,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何来思考,何来独立。坦白的说,我自认为是个兴趣贫乏的人。长期以来,我的生活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显然过于单调乏味。培养兴趣,开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就不得不承认我的无知。
3、反思无知。知道得越少,越会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越容易掩盖自己的无知。知到得越多,认知世界的辐射面会愈广,求知的欲望也会愈加强烈。知道的少反而会加剧骄傲的心里,总以一些自认为理所当然而又滑稽可笑的视角去审视生活的方方面。我深知自己的无知,所以想法设法去开辟自由的学习领域。除了正式的课程学习,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为大脑及时充电,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网络学习各种知识,生怕被时代远远抛在身后,成为一名现代的远古人。无知这也算是我大学的一大遗憾了,一直以来我的理论课学习差强人意,但课外的学习微乎其微。究其原因,除了醒悟得玩,就只能归咎于懒惰了。
4、与懒惰抗争。懒惰就像海平面下巨大的冰山,勤奋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人太容易堕落了。进入大学前的远大理想会在宽松的大学生活中渐渐沦为幻想。我们憧憬着心想事成,异想天开;我们个个是幻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懒惰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让你慢慢中毒,最后彻底堕落,将从前的理想誓言抛诸脑后。人生需要不断反思,多思则明,不思则昏,昏则必败。
5、做真正的自己。正如人的指纹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家庭背景、性格脾性总是迥异不一。有的人家庭背景显赫,上大学为的就是混得一纸文凭,而我不是,我要的是获得独立的能力;有的人基础知识扎实,社会知识丰富,而我不一样,我的求学生涯中几乎只是和教材、考试打交道,见识短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算是我以前学习生活得真实写照。我就是我,一个地道的农家子弟,来自于闭塞的乡村,信息匮乏,思想保守,一开始我就落后于别人,我很清楚这点。这就是我,大学赋予我的是辛勤耕耘的土地,我寄予大学的则是成功、出人头地的梦想。认清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大学有太多太多需要反思的问题,也有太多太多值得珍惜的东西。有一首歌唱得好,“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的确,友谊是大学生活的又一笔财富。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相聚于菁菁校园这本来就是一种缘分。大学的同窗友谊最真实,最纯洁,没有功利的外衣,没有世俗的偏见。
最后我要谈谈感恩之心。以爱人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常怀感恩心,长做感恩事。生活中的一切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它们都有着父母,老师的心血。对生活心存感激,才懂得热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
每天的世界变化不大,变幻莫测的是人的心情,所以怀一颗平常心,看淡云卷云舒,笑对坎坷挫折。生活充满太多的迷雾,三人行,必有我师。智者的指点会让这团迷雾渐渐散去。遇到困难时,想想老师的教诲“困难总会克服,因为身边总有可以请教的人”;思想懈怠时候,想起老师的忠告,“如果我们听别人的忠告,那么绝大部分人都会成功,但成功者毕竟为数甚少,因为太多人对别人的话不以为意,充耳不闻”;自卑的时候想起老师的鼓励,“真正有成就的人和正常人在天资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成功的人更愿意,更能坚持锲而不舍地付出。”
大学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对于每个人却有不同的含义,然而当你回首大学生活时,你是否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会因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呢?毕业在即,免不了一些惆怅伤感,一些人为与同窗离别而伤感,一些人为离开母校而神伤,一些人却在为大学的碌碌无为而懊恼自责。
但逝者如斯,永不复返,我们总不能沉伦于对往昔的追悔中而无法自拔。毕业只是人生的一个点,纵然再怎么黯然神伤也无可挽回,黑夜马上就会过去,黎明即将来临。得失成败既已逝,数风流岁月,还看明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1114-337204.html


下一篇:梳理我的大学——德育答辩
收藏 IP: .*| 热度|

3 张士伟 王修慧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