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and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Yande

博文

社会阶层的凝固化意味着社会不公难以破解

已有 4952 次阅读 2008-7-22 20: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社会阶层的凝固化意味着社会不公难以破解

《科学网电子杂志》2008年第63期文章《乡土中国的希望是在哪里遗失的》(作者李侠)对华容县月亮湖村77岁的农村妇女高冬秀由于摔伤胳膊,自觉前途黯淡喝农药自杀的报道,作了如下评论道:“笔者认为,导致高冬秀自杀的深层原因是希望的丧失……从本例中可以看到,49年来(自1958年起),高冬秀一直劳作、忍耐,梦想有一天能够富裕地、悠闲地生活。一生中仅仅因为摔伤胳膊才被迫休息了17天,这些年的努力换来的结果却是,仅仅攒下了不够给自己看病的500元钱。如今人已老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摔伤了胳膊,未来的日子该怎样过呢?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那些想象中的未来富裕的希望日渐渺茫,到了这把年纪,经历如此变故,老人的希望彻底地熄灭了。”这种案例恐怕不是个别的。那么,对其分析就不能仅限于此。笔者的看法是,它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凝固化。也就是说,普通人无法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甚至连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都有困难。

这里也想提供两个案例。案例之一,不久前我利用出差的机会拜访了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他是一位副厅级干部,去年为了他的大学毕业的儿子找一个好工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如愿,他称那是一段最令人痛苦的时期。我问他:“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否要靠关系?”他的回答是坚定而明了的三个字:“绝对的。” 当官的子女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了。这就意味着,如今上大学已经不能改变命运,而是找工作才能决定命运。然而找工作又是取决于关系而不是能力。也就是说普通人难以通过学习,提高能力,而得以提升自身的地位。案例之二,有一次我乘公交车,邻座的两个老太婆在对话,从言谈中可以听得出,其中一人是本市国营企业灯泡厂的退休工人,她对另一个人说,她现在仍住在工厂的宿舍里,但是黑心的厂领导一下子预收了她十几年的房租!从她的言谈和衣着,可以想象她辛苦工作了一辈子,换来的是今天怎么样的生活。也就是说,普通工人的命运也是无法靠辛勤劳动而得到改变的。这又使我想起一则报道,说的是珠江三角洲的两代农民工,收入并没有提高,命运自然也是同一个模式的重复。

底层民众的情况如此,那些富人的情况又如何呢?这里又有第三个案例。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是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不久前参加了一个去日本的旅游团。在东京时,导游问大家是否想去银座购物,并提醒说那里的东西是全世界最贵的。想不到大多数人都说要去。我的那位同学没有去,然而同一旅游团的一位阔太太购物回来后对她说:“我一下子花了三万多元(人民币)!”这令她非常吃惊。这又使我想起许多报道说,中国人出国购物出手之阔绰,连外国的富人都大为惊讶。这与底层百姓的生活形成了多么尖锐的对比!那么这种社会不公的现象,能否通过普通劳动者的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加以改变呢?从案例之一、之二来看,难矣!因为社会阶层已经相对凝固化了,不是一般的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

有一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叫做“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该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不足1000美元时,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因,社会不公趋于扩大。这种不公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达到顶点,然后就会趋于缓解。由于注意到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平衡,开始解决社会不公问题,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各阶层的差距将不会再继续扩大。也就是说,倒U型曲线之顶点(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是不公平程度最甚之时,之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不公平程度反而会下降(以上仅凭本人印象和理解,不当之处请指正)。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大约在两前年已达到1000美元,但是此后社会不公并未缓解,反而是不公平的现象日益增多。这说明,适用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不一定能适用于中国。换言之,不能用别国在收入提高后不公平会下降的事实,来说明中国也会这样。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越大,社会稳定状况就越好。因为没有人不愿意通过阶层流动来提升自己。如果以正当途径提升自己的渠道被堵死了,亦即社会阶层被凝固化了,社会稳定就难免受到破坏。严重一点的就会出现社会动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李侠的文章中来,年迈的农村妇女高冬秀可能并不奢望提升自己,但是,可悲的是,她连维持现状的希望都没有,所以她选择了死亡。这应该是为我们这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53-32988.html

上一篇:大学历史系是否应该停止招生?
下一篇:又一处名人故居面临被拆除命运:近代海军元老陈绍宽将军的故居危在旦夕
收藏 IP: .*| 热度|

1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