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过新世纪,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站在历史的长河看中华民族的变迁,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大融合和黄金发展时期。第一次 融合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大地上各诸侯国及各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融合,经过秦朝的一统和震荡调整,在汉朝进入第一次黄金发展时期,所以我们被称为汉 族。第二次融合是在魏晋后草原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民族冲突、战争和扩张,在欧亚大陆上进行的陆地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样经过隋朝的统 一和短期震荡调整,进入一个以盛唐为标记的黄金发展时期,所以有“唐人街,唐装”的称谓。唐之后的朝代交替依然是这种陆上民族交流融合的继续。而进入工业 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越来越小,这种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演变成全球性的,从单纯的陆地到海洋和空中的立体的交流模式。从这个趋势看,被洋枪洋炮打开 国门就成为了必然。所幸,在这第三次由国民党完成的统一,也同样经过短期震荡调整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这一次的发展和前两次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次融合发展是中华民族自己内部的活动,第二次融合发展也是以中华民族为强势 或优势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即使我们暂时被异族占领、统治,我们依然可以融合、吸纳对我们有利的各种营养成分。但是工业化时代的几乎所有方面的根基、 标准和趋势一直是由西方国家发展和制定的。所以,其实我们现在是一个弱势文化。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口多的优势不复存在。所幸,由于资本家贪 婪的本性、资本主义私有化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矛盾,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发生。本来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一次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给 了我们一个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全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科技和教育就是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
江苏省在全国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政治上,南京是前朝未尽政治问题的联系枢纽;而苏州也俨然是新时期政治官员的培养营。经济 上,从国有经济到苏南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模板。而在教育和科技发展上,江苏更是领先京沪之外的所有省份。更难得可贵的 是,江苏的大学学科种类齐全,并且都有一定的规模。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江苏省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也同样可以成为全国发展的模板之一,成为 中国新时代发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强劲推力之一。
下面我就四个层次来阐述自己对江苏省科技教育发展的想法。
一、 目标导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中国人在科研素质和能力上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个阶段,我们科研发展的方向远比具体的科研技术重 要。我们希望这种方向不是以悦上为导向,而是以我们的目标为导向。而我们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时 效性、社会性和持续性。这些特性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科学上的前瞻和先进性,也要考虑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和时效性;既要考虑顺应全球发展趋势、契合全 国科研发展规划,也要考虑江苏本地的特色和本土需要;既要考虑现时急需的科技发展需要,又要注重建立保证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体系。在具体制定目标时可 以以地区和专业分别细化分解。
由于信息资料的缺乏和学科的局限,我只能举例说明。比如:
1. 鼓励参与或牵头 组织全国性、甚至全球性重大基础科研项目。这部分应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物理、化学、数学、天文、航天航空、生物等学科,在已有的全国或全球领先水平的基 础上,投入不超过全省5%的资源来发展。原则 上不开展新的、从头开始的研究方向。但是可以在未来逐步增加其在全省科研资源中的比例。
2. 筹组或深化基于 本省优势学科的,立足全省农、工、商、建和文的,面向全国的科研辅组工业体系。在目前大型高精密仪器和相关耗材都需要进口的情况下,我们对基础研究投入的 资金越多,国外相关的公司就赚的越多。所以在我们大规模进行基础研究投入之前,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科研辅助工业体系,既可以促进良性的科研循环,又可以带 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解决,更可以为高层次科研人才做一些储备。同时要避免我们的科研辅助企业和相应的研发中心被国外企业兼并和分解。这部分工作可以5-10年作为起始期,投入50-60%的资源,在以后完善和稳定的时候,逐步减少政府的投入,政府以规划和引导 为主。在前期,还是要以高校和研究所为研究主体,企业为投资和生产的主体,或者建立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科研平台联盟。当然操作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一是要向 高校科研所宣传到位,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投资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3. 基于本省生产、 生活实际问题的实用科研活动。这部分应占到科研资源的30-40%。可以先期重点建设问题收集平台和问题投标平台,同时协调规范权益分配和保护体系,或者企业和地方政府支付体系。
二、 专家领头
在制定科研规划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作为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我们只需要挑选专家带头人,然后由这些带头人来挑选相应的中级管理 及基层科研人员。同时我们要做好下面一些工作。
1. 进一步解缚人才 流动。在目前人才已经相对流动的情况下,我们还需重点完善流动性人才的社会保障支付体系;脱钩科研教育和行政公务职称待遇的关联。
2. 鼓励流动,扩大 交流合作。个人的力量毕竟有效,要有效整合和利用中国科技人才数量的优势。一定要建立良好、健康、有效的科研交流合作,以流通带动发展。
3. 注重专家及人才 梯队的自我培养。输血只是短暂提高我们竞争力的短期行为,干细胞再造才是最终治疗办法。所以,利用引进人才的带动和教育作用,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的培养系 统,探讨有效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三、 完善体系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和科研体系,这里只是想补充一些个人想法。
1. 进一步完善科研 基础数据库,并实现汉语化和标准化。比如文献数据库、材料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和信息数据库。之所以要实现汉语化,是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在第三次融合和发展 的道路上,不是被被人融合,而是融合别人。现阶段我们重视英语,不过是因为汉语在全球还是弱势地位。重视英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至于标准化,是为了未来 无限扩展留下规范接口。
2. 建立和完善科研 辅助工业体系,实现科研经费投入的合理流通。包括基本仪器设备,大型高精密仪器,相关耗材,实验试剂和材料。
3. 合理参与国际合 作,保护民族产业发展。我们一定要达到研发本土化、信息汉语化、利益合理化。
4. 进一步完善科研 教育体系,培养梯队人才。我们要逐步强化方法论培训,提高科研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提高培养标准,同时控制高层次人次数量。
四、 规范道德
其实不过政策也好,方法也好,最终都要面临执行的问题。而执行的主体是人。在现阶段制度体系和利益观下,首先需要迫切解决的, 并且要长期保持的就是科研职业道德观建设。
1. 加强立法。比如 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实验室安全、科研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科研经费监督等等。
2. 强化监督。可以 从行业内监督、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多层次来进行。由于科研活动的“真、新、实、易”性质决定,我们必须严格保证科研活动的真实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易用 性,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表扬先进,宣传 科学精神。我们既要鞭挞不道德,又要宣传和树立正面典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具体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内表扬、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等手段进 行。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最主要的是“在其位,谋其政”。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要做好每一天的实验工作;如果我是学 科带头人,我要带好每一个研究生,做好每一个项目;如果我是政策制定者,我一定深入调研、虚心下问、科学制定、积极协调、公正监督,做好本职工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