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的讽刺: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冷暖争论汇编

已有 3686 次阅读 2010-1-20 14:2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全球变暖, 全球变冷

地球的讽刺: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付雁南
        编者点评:即使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记录确凿无误,那也无法确定未来全球气候永远变暖。在有人类之前,全球气温的变动幅度远远大于现在,其原因并没有被人们发现。用局部时段的变暖记录来推测未来永远变暖是荒谬的,记录越精确,结论就越荒谬,就像阿基米德永远追不上龟。人类并没有走出第四纪冰川期,冰期的到来是迟早的事。人类无力制止地震、暴雪、低温的发生,更不要说阻止冰川期的到来。“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同样,“研究发现,全球变冷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因为地球的历史就是冷暖变化的历史,冷暖相互对立而存在,相互转化而发展,大自然本身就有自然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人类之前,比现在规模更大的冷暖交换已经历了数次,人类的作用与自然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2010年01月20日09: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暴风雪袭击美国东海岸 CFP供图 


  □北极就像一只碗;气压上升就相当于这只碗的碗壁变浅,可容纳的冷空气变少;多余的冷空气就会倾泻而出流向中纬度地区,从而造成本次大面积的寒冷天气。



  □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气温升高。它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又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类似寒潮等极端天气,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看起来这真是个讽刺:就在一个月前,世界上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还齐聚哥本哈根,探讨谁应为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转眼间,一场酷寒席卷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不少居住在城市的人面临着截然相反的问题。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橘联盟”的发言人安德鲁·麦德正在为当地即将收获的柑橘头痛不已。地处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因阳光充裕盛产柑橘,其产量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甚至全世界40%的橘子汁都来自这里。但在持续一周的空前低温后,麦德表示,这个价值9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损失将不可避免。

  甚至,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一场大雪后,一位89岁的老人报警声称自己的汽车被盗。工作人员找了几个小时,最终发现,汽车并未被盗,只是被厚厚的积雪完全掩埋了。

  英国、俄罗斯、韩国……一场寒潮同时席卷北半球的众多国家,冻坏了的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气候问题。这一次,气候学家的解释依旧众说纷纭。

  寒潮来袭 “围墙”消失



  只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在北半球人口较为密集的中纬度地区,很多城市几乎同时受到了南下冷空气的影响。

  对于这些席卷北半球的强大冷空气,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主任马克·赛瑞茨(Mark Serreze)解释说,它们南下的“动力”来自北极:“我们已经看到,北极空气向我们‘爆发''了。”



  在这样的指数下,北极和赤道之间会有一道巨大的气流自西向东地循环流动。这种围绕北极的气流被称作寒带喷射气流,速度达到100英里/小时。它就像一道围墙,把北极的寒冷空气阻隔起来。也多亏了这股气流,在大多数年份里,它让中国许多城市的冬季都相对比较温暖。

  但这次的寒潮来袭之前,这道“围墙”消失了。去年12月,北极震荡指数呈现1950年代记录开始以来最极端的负值状况。“整个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气压都比正常情况要高,这一地区的大小差不多是美国国土面积的两倍。”赛瑞茨说。

  这一情况迫使寒带喷射气流的运动速度明显放慢,再也无法承担起阻碍冷空气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极的冷空气趁虚而“出”,不断南下,造成中纬度许多地区的严寒天气。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初,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片地区气温已经跌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台湾气候专家谢和修用“装水的碗”来解释这一现象。在他看来,北极就像一只碗。北极震荡指数变成负值,北极气压上升,就相当于这只碗的碗壁变浅,可容纳的冷空气变少,多余的冷空气就会倾泻而出流向中纬度地区,从而造成本次大面积的寒冷天气。

  尽管这种“北极震荡”理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同,但对于为什么北极气压会升高,震荡指数会变成负值,学界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创立该理论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随机现象”。赛瑞茨则辩解说,“北极震荡”从根本上来讲只是一个巨大的天气模型。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它的行为。

  这位气候专家曾经预言,北极在2008年有50%的概率冰盖全部融化。采访中,他的回答也流露出无奈:“大气环流是非常混乱的,所以我们只能预报很近期的事情。我们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艰难,相信在中国也一样。”
(责任编辑:马丽)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803352.html

地球的讽刺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秦大河:全球变暖有扎实科学数据支撑 绝非猜测

付雁南
 
2010年01月20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半球冷 南半球热

  相比艰深的“北极震荡”理论,普通人可能更好奇,经历了一段“史上最冷”的天气,我们的气候真的在变暖吗?

  另一方面,与北半球的情况截然相反,去年南半球的加热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歇。《科学》杂志从美国宇航局获得的数据显示,2009年是赤道以南地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此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1世纪的头10年要比上世纪90年代更热。

  究竟变冷还是变暖?事实上,气象学界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论在过去的10年中也从未停止。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科学家记载的数据显示,地球正在迅速变暖。到了1998年,地球的气温甚至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但接下来,进入新世纪后,地球的温度没有按照同样的速度继续上升,反而保持稳定,这就让“变冷派”有了解释的空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Don Easterbrook)教授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说法,并认为这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伊斯特布鲁克说,“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

  这位头发花白的教授声称,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在他的模型中,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这一回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还有人提出“冰川说”。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预测,人类即将步入地球历史上一个新的冰川期,全球即将呈现降温趋势。

  更多的科学家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大河表示,人类现在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历史,与数万年前完全不同,用以前的模式来推断今天的事情是不够准确的。这位中科院院士还列举了我国的气象数据:从1986年至今的24年里,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而2006年的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更是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全球变暖有扎实的科学数据支撑,”秦大河说,“它已是不争的事实,绝非随意猜测。”

  对于备受“变冷派”攻击的“过去10年”,英国气象办公室气象专家道格·史密斯(Doug Smith)认为,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气候没有继续快速变暖,这完全是拜厄尔尼诺现象所赐。

  史密斯说,这种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的气候现象,能够在大气中释放大量热量。“1998年,正是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推动着世界气温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不过,在上次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海洋现象“拉尼娜”,使海洋表面气温持续降低,从而推动全球变暖的速度在21世纪有所减缓。现在,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新一轮的厄尔尼诺正在太平洋蠢蠢欲动。

  史密斯相信这会推动全球再一次快速变暖。“1998年的高温纪录很快就会被打破的。”史密斯对自己的论断信心十足。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803383.html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科学家大胆预测:2010年是“最热的一年”

付雁南
 
2010年01月20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年可能是“最热的一年”

  现在,北半球许多城市的积雪还没有化尽,已经有科学家迫不及待地通过媒体告诉人们:尽管有了一个寒冷彻骨的开头,但刚刚到来的2010年,仍然会是炎热的一年。

  史密斯的同事理查德·拜茨(Richard Betts)就提醒人们,尽管许多城市同时遭遇严寒天气,但还有另一些地区,气温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比如美国的华盛顿、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的许多城市。

  “我们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家后院里。”拜茨说,“全球变暖并没有改变。”

  这也是大多数科学家对本次寒潮的观点。一位英国科学家坚持,气候变化是根据20~40年的天气情况总结而来,“目前在英国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气候大背景下的沧海一粟”。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也向记者表示:“这次北半球大范围出现寒潮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的暂时天气现象。”

  拜茨则把气候问题比作当地一种简单的游戏“Pooh sticks”。在这种游戏中,人们站在桥上,把一根根小木棒扔到桥下的河流中,谁的小木棒最先到达下游就是胜利者。在拜茨看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就像河水的流向一样不会改变:“我们知道全球正在变暖,但我们不能精确地说,哪一年会是最热的。就好像我们不知道谁会获胜,但我们确定,所有小木棒都一定会到达下游。”

  他甚至大胆预测,2010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尽管我们正在经历严寒,这一切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当然,气候领域的争论从未停歇,还有另一些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伊斯特布鲁克教授是个旗帜鲜明的“变冷派”。他坚持即使短期内有厄尔尼诺现象的推动,“太平洋年代际震荡”也会让我们未来几年内的气温持续降低。

  事实上,在“冷暖之争”之外,科学家们也在关心其他问题。秦大河表示,很多人以为,全球变暖就应该表现为气温升高,这是认识误区。“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秦大河说,“类似寒潮等极端天气,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的确,第一轮寒潮的影响还没完全消散,今年的第二轮寒潮已经在影响着我国大部分地区了。不过,气象专家预计,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2月份以后天气会开始“朝暖的方向发展”。

  想想看,到那个时候,中国的边师傅不用再在打滑的路面上开车,环卫工人能按时上下班,美国果农可以抓紧时间抢收农作物,德国老人也能够顺利找到自己停在门口的汽车———抛开复杂的科学争论,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责任编辑:马丽)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80338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88944.html

上一篇: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关注潮汐组合
下一篇:秦皇岛受困海上冰冻再度封港:低温预警被忽视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