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二重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enrj2005

博文

由甲流想到的

已有 3295 次阅读 2009-12-5 20: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做了一个甲流知识的宣传册,我就想病毒是不是也遵循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呢?

我不确定病毒是不是生物,于是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病毒是具有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RNA)型、必须在活细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微生物是生物,所以病毒是生物。姑且不管病毒是不是属于生物,从进化论角度来看它也在不断地变异、进化,以求生存。整个大自然是浑然一体,作为其中一员的人类想掌握自然,其它种类想必也可能存在这种念头。病毒大概就是。很多病毒都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过,熟知的天花、SARS还有现在正嚣张的甲流,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它们就是些领军病毒,想为病毒们打下一片江山。它们似乎感觉到人类的反抗,在世界各地出现例变种,乌克兰还产生了“超级流感”,一个大元帅啊!当然人类是不容许它们称霸的,天花、SARS的下场也会是甲流的下场。

由此我还想到恐龙为什么会灭亡呢?会不会也是不适应环境造成的呢?而为什么不能适应环境呢?有没有它(类)为因素呢?是不是也有一类物种想掌控自然,战胜后严重破坏大自然的规律而导致大自然的重组呢?由于不是学生物的,很多已有生物学说不太清楚,想法可能显得有些不合理,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探究些事,只是我的一些想法而已。在网上搜一些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说,随文附上。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620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1317-276372.html

上一篇:学会把握时间
下一篇:单片机编程与调试的体会
收藏 IP: .*| 热度|

1 陈儒军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