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2.0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qdriven 创新从身边做起

博文

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欠缺

已有 4168 次阅读 2009-11-28 17:42 |个人分类:教师探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由于站在教育链条的末端受到了很多苦,发现前端的培养似乎有
一些问题,于是经常和学生说,你们很多情况下已经算是应试教育
的牺牲品了。有一天,有一个学生说,纪老师,你别抱怨了。就算
是牺牲,我们已经牺牲过了,又能怎么着呢。我说我没有抱怨呀,
我是想引导你们发现问题。他说,我们不知道有什么问题。于是,
我才发现我的疏漏,我并没有很清晰的定义我所看到的应试教育的
危害,没有剖析整个体系运作的问题,因此学生也就无法理解为什
么他们被牺牲了,而不牺牲是什么样。这样说来,确实是我的过失。

于是我作了一些解释,我们才算是沟通得稍微清楚了一些。我大约
还记着一些片段,于是写下来。

1)应试教育推进了大量的标准化考试,于是创造性的考试就少了。
以语文为例,作文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很强的考试,不易被标准化,
就在近些年的考试与学习中变得不再突出而重要了。其结果是,
现在很多的孩子,文字表达的能力非常差,但死记硬背的知识却
记得很多。真正需要运用这些基础能力的时候,就经常出错误。这
不光是我能感受到的。有一次与一位企业的领导谈到这个问题,
发现他抱怨的声音比我还要大。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到了单位,经
常会作一些让大家感到无语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例如大家的英语,只是读行,听或许行,
而说的能力一般不行。这也是由于说的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
最不容易被标准化而纳入应试体系的。但往往我们由于说英语能力
差,而失去了对英语运用的信心与兴趣,而失去了很多的机会。这
往往导致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在毕业5年之后流失得近乎为零。

(为什么这个僵化的教育体系就不能单独拿出一年让这些中国学生
一天到晚的生活在一个人为的英语环境之中呢,既然我们非要学习
这个东西。)

这些知识,如果不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运用,那么创新永远是别人的
故事,而不是自己的尝试。我们的孩子们在这样的体系中茁壮成长。

2)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分数,为了上大学, 于是忽略了很多工作
能力的培养。合作就是一项被忽略的能力,然而对以独生子女政
策治国的中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看到本科生在简历里提到具
有很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的时候,我有时是会觉得非常可笑。
在中小学里,很少有几个人分工一起作一件事情的机会;在大学
里,这样的合作也不是必须要求的。因此,很多同学,在家里就
是老大。出来以后各个都很独。不是经常一块搓饭就是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往往体现在不斤斤计较一时得失,体现在对别人的尊重。
在合作不太愉快的时候,还能够忍辱负重,把事情给撑下去,能
够等待同伴醒悟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合作精神有时还意味
着在没有游戏规则的时候建立游戏规则。这些事情大人都不见得
做得很好,就更别提孩子们了。而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并没有
因为独生子女的增多而增加协作精神协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
的协作事务共同工作,这其实是国家的失误。但对于个人而言,
就相当于是被耽误了,一味重视成绩,则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学生在实验室做事情时,有相当多的孩子们会把实验室与学校
当做身外之物——反正我是过客,反正是要走的。因此,一进
实验室,就开始为下一跳作准备,作面向工作的能力培养。那
又是一类型的应试体系,对学生而言,往往更为重要。这样的
学生,在这几年里会显得孤独一些,往往也没有对“团队”的
天然认同感,并在这里形成团队做事的感觉。这进一步威胁了
对自身“团队精神”方面的培养。其实,学生在一个学校的时
间不能算短,本科+研究生,是一生中最为亮丽的青春年华。
而这段时间,他们是人在旅途观风景的心态,并没有想到要通
过自己的手去为旅途创造一些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可是这样的
心态,使得他们再度发展自己的记忆力;而不是发展自己的创
造力与合作能力。

3) 不了解做事,只了解书本。长期的应试,使得学生的成就感
是建立在成绩体系上的。而刻苦的读书,使得书本成为学生最为
重要的依托。但从小学到大学,除了一些同学在作勤工俭学的以
外,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够在学校环境中感受到太多的做事能力
的培养。或者这样说太绝对,但对于做事能力的综合性的、全面
的训练是不多的,其考评与培养也通常比较随意,因各个教师的
理解而异。有很多学生参与比较多的学生活动,或许能够弥补这
方面的能力差异。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我能看到很多学生做事
很有思路。但是,能观察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不适应做事的氛
围。在研究生阶段,因为小事上出问题的学生是非常多见的。由
于岁数已经很大了,当意识到问题时,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增加他
们被挫伤的感觉。

4) 看清楚再做事,不看清楚不做事。很多学生能够看到事情,
但是不伸手去解决,原因是没有看清楚。这样的学生也很多,他
们并不缺乏主动意识,但却无法产生主动的行为。是由于应试教
育+google搜索提供了非常多现成的方案,而按照现成方案的模
拟是很容易的,如果需要自己探索,则意味着会失败。由于以前
形成的应对失败的机会非常少(他们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往往是
考试方面的优胜者),那么现在应对可能出现的频繁失败的能力
就会根本不存在。这导致了相当多的聪明孩子在科研探索中不可
能有所表现。他们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力量——当然这个说得有点
深了。

5)对行业、对产业、对人情世故的不熟悉。考试范围以外的事情
不是关注的范围。在大学,终于自由了。这些孩子们就开始玩耍,
看片,谈恋爱。在学业方面,考试能对付,往往就差不多了。想到
培养实际能力的孩子在学生中的比例,以我的观察,似乎不是很多。
大学的考试,往往是很宽松的。学校里老师的风格,有“名捕型”,
也有“名放型”。学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由于名捕型老师门可罗
雀,所以大学的应试教育整体的演化趋势必然是向宽松型的方向发
展,不断触及教育培养的底线。在这个过程中,对产业、行业的教
育,其实大学也往往会安排。但没有任何做事经验的孩子们,并
不能对行业有非常实际的体会。孩子们的做法是发展大量的社交网
络,师兄弟姐妹之间的口碑相传成为大家了解某些事情的晴雨表。

6) 实际能力的缺失。毕业找不到工作说到底是没有过硬的一技之
长。这可以从5年都不会更换的硬件组装实验以及软件编程课题中
找到答案。这些一个拷贝-复制的时代,这些不变的东西早就被存储
转发了若干次了。

我记得自己似乎说过,在研究生阶段,算是提供了实验室这样一种
准工作环境,但是在1-2年的时间里培养扎实的编程能力、沟通技巧,
懂得做事情,懂得行业特点,懂得团队合作,把以前没有打扎实的
基础再次打扎实,……,是不现实的。但还好算是提供了一个这样
的环境,这是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实验室自身的生存环
境是复杂的,部分决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命运。

理想的孩子,是一些勇敢的孩子,他们有能力,有计划性,能够了解
如何协作,能够组织在一起克服困难,并尊重同伴,他们不害怕困难,
并且困难越大甚至越兴奋,他们能够灵活的运用书本的或其他渠道的
知识,但是可能更愿意自己摸索。他们愿意发现生活中的各种不足之
处,能安之若素,也能积极的加以改进。他们在进入行业的时候,已
经对行业的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观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有能力
把企业作成功,甚至创业,带领别人作出事业来。

在我的想象中,这大约是一些理想的人才了。

如果能在大学,乃至高中多一些创造型的教学环节,引导出正确的
创新关键就好了。这些方面,似乎可以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1500-274629.html

上一篇:转帖 潘云鹤院士指出中国需要的三类工程人才
下一篇:灾后移动心理救援需要加快速度
收藏 IP: .*| 热度|

1 樊晓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