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小议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小仗问题

已有 6161 次阅读 2009-11-26 20:49 |个人分类:军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抗日战争, 游击战, 会战

    

原文于2007年3月4日发表在“战场军事社区”(http://www.cww2.net/bbs/read.php?tid-137566.html),现搬回到科学网的博客上(以后专心经营这片儿地啦)。

     刚才看了一个为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作战“正名”的好帖,认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际也打了许多(远多于国民党军)的“大仗”,并非以往人民认为的那样只有一个百团大战,本人很赞同,下面我专门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先说说正面战场上的大会战吧。实际上日军和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所谓会战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沿着重要的铁路、公路或水路进行的阵地攻防战,双方在局部投入的兵力都比较大,兵力、火力都很集中,国民党军经常因为火力、单兵素质不如鬼子且战术不当、死打硬拚(要死守,暂时没有别的办法)而出现大量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个城市守住了,这次会战也就胜利了。如果城市失守,则往往出现混乱的撤退,连带着周围一大片的国土变成沦陷区。这就是所谓的“大会战”,场面十分好看,官兵表现也可以是非常气壮山河的,但效果不太好,在防御阶段常常是损兵折将却无法取得胜利或达到战役目的。在局部反攻阶段,国民党军的装备水平和军队训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这时的军队完全是受美国人训练的,在战法上和当时的美军接近,非常崇尚火力,战术不够灵活,此时的日军依托完善的工事进行固守,虽然兵力、火力不足而且单兵素质下降,但困兽犹斗,仍可一拼,国民党军的伤亡还是很大。由于正面战场惨烈,伤亡巨大,于是就有了最近几年流传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仿佛抗日战争就是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顶下来的,共产党军队“游而不击”、专事摩擦的陈年高帽和偏激言论又开始泛滥了。   
  下面说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作战问题。共军(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在敌后作战,与国民党军的战法不同,共军采取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作战地幅广阔,战线漫长。作战通常是依托和围绕根据地的开辟与保卫进行的,这当中既有向敌占区进军、拔除据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进攻作战”,也有向敌人占据的公路、铁路和矿山发起的“破袭战”(百团大战就是典型的破袭战),还有当敌人出动向抗日根据地扫荡或清乡时发起的防御作战和内外线机动的运动战,又有敌人侵占根据地后凭借人民抗日武装(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开展的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非正规的游击作战方式。这种作战的特点是不以死守和猛攻一个城市或据点为战役战斗核心,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反复争夺达到牵制敌人、消耗敌人最终消灭敌人进而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自己的目的。敌人为了达成肃清后方、强化治安的目的,必须投入少则1个中队(数百)或大队、多则数十个大队(数万)和大量伪军,对小到一个村屯,大到一整片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作战,希望一举合围我人民军队的主力,夺占根据地的目的,日军发起这类作战时,通常其总兵力(日军+伪军)占绝对优势。如果是针对有数县以上的区域、这个级别的作战,其动用的兵力规模往往达到了与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展开会战的规模,唯一不同是这些日军可能不算是最精锐的部队,而且往往并不是以军、师团或旅团这种大建制投入作战,战线长,兵力稍显分散,不大象一般意义上的正规作战。也正是因为敌人兵力使用的这种特点,加上我军火力上的不足,造成了我军很难成建制地歼灭日军,大队级的歼灭战往往就算比较大的战斗了,几乎没有围攻敌联队、旅团级部队的机会。一次大的反扫荡或反清乡作战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其间发生许多次规模不等的战斗,一般是小战多、大战少,在游击战的情况下,这些战斗的战果也大小不等,但累计起来却非常可观。反扫荡作战往往以敌人无法承受损失、难以维持对根据地的占领而退出根据地为最后的胜利的标志。每次这类的根据地大规模反扫荡作战(一、二级军区,使用兵力过万),都具有与正面战场上的会战相当的,能算小仗么?要知道,解放区的一级军区(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兵力在十几万,规模达到国民党的集团军级,二级军区(如冀中、冀热辽、太岳、北岳、太行、吕梁、雁北、冀鲁豫等)兵力数万,规模达到国军的军级,军分区达到国军的师旅级,打一次反扫荡或局部反攻,作战效果上绝对不次于国军的所谓会战,不要老比己方兵力,要看歼敌人数和战役地幅、战役持续时间和战役过程。
  所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还是打了一些大仗的,而且是些值得称道的大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74207.html

上一篇:我个人的博客之最及感悟
下一篇:“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妙在何处?
收藏 IP: .*| 热度|

9 武夷山 王铮 诸葛淑媛 陈儒军 吴飞鹏 王立 张少雄 丛远新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