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世人恶搞次数最多的名画,除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外,大概就是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嚎叫》(The Scream)*了。在google图片搜索中输入“the scream”回车,会得到近五百万个结果,其中少不了一些恶搞版本。实际上,不仅大众喜欢在这幅画上发挥想象力,就连画家自己也先后创作了多个版本。在某种意义上,这幅令人既不安又着迷的表现主义作品成为现代流行艺术的图腾。
蒙克1863年生于挪威南部小城罗顿,父亲是名军医。蒙克的童年是在目睹疾病和死亡中度过的:1868年小蒙克5岁时,母亲因为结核病去世;1877年14岁时,姐姐索菲也死于结核病;妹妹劳拉在小时候即被诊断出患有双相障碍(这是一种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心境障碍,躁狂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而抑郁时情感低落、思维迟缓甚至寻死觅活)。老蒙克受到亲人接连患病、去世的打击,脾气变得暴戾,这无疑加剧了小蒙克心灵的创伤。早年的痛苦经历塑造了他性格中不安、焦虑的一面,也与他的病态行为紧密相关,比如酗酒(酒精依赖)。
年幼丧母的痛苦记忆,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平版画《圣母像》中:左下角的形象(似乎是个婴儿,可这一形象病态得有点邪恶)与头顶着血色光环的圣母失去了任何联系,只是突兀地附于圣母像的框架部分,这仿佛是对作者童年失去母亲的隐喻。
《圣母像》(Madonna),创作于1895至1902年间。
在《嚎叫》这张作品中,前景的人物身形飘忽,面容扭曲,双手掩耳,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恐惧,而远处两个人则若无其事。画面中的天空,涌动着神经质的红色。对于作品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动机,作者是这样解释的:“那天,我和两个朋友散步于小径上。夕阳西下,夜晚将至。突然间,天空呈现血一般的红色,在深蓝的峡湾与城市上空顿时翻腾起血色的火舌。我感到忧郁疲惫,便驻足倚在护栏上。朋友们继续走着,而我却站在原地,浑身发抖,内心焦虑不堪,耳畔传来无边无际的嚎叫声。”蒙克的描述颇富诗意,不知有多少成分源自记忆深处,又有多少是来自回忆时的重构,但这足以让我联想到一种精神疾病: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嚎叫》(The scream),创作于1893年。
惊恐障碍是指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伴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1)担心再次发病(预期焦虑);(2)出现恐惧性回避,即回避可引能起惊恐发作的情形或地点(往往是些难以逃离或及时获得帮助的地点,比如开车在高架桥上行驶、坐在拥挤的剧院中);(3)因惊恐发作而出现行为改变(如担心患有某种疾病而反复求医)。而惊恐发作的定义是:突发的、有时毫无预兆的严重焦虑发作,同时伴有严重的躯体症状(如心血管呼吸系统、听觉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障碍等等)**。由此我们确信,这幅画并非当时外部情形的反映,而是对作者内心体验与躯体感受的生动写照。“无边无际的嚎叫声”,很可能是作者惊恐发作时听觉系统障碍的表现。
早年创伤性经历、遗传背景均为罹患惊恐障碍的危险因素,不幸的是蒙克这两点都沾得上边。早期经历自不必说,遗传风险则可根据其妹劳拉患有双相障碍而做出判断。巧合的是,在创作《嚎叫》期间,劳拉因再次发病而被送往埃克贝格(Ekeberg)山脚下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此画中的背景正是从这座山上望去所看到的景象。不过,无论人们对蒙克的精神状况做怎样的猜测,还是作者本人最清楚自己了。在《嚎叫》的另一个版本中,他用铅笔在上面这样写道:“(这幅画)只有疯子才能画的出来”。
除《嚎叫》之外,蒙克在同一时期还创作了另外几幅主题相似的作品,如《绝望》和《焦虑》等,均表达内心突如其来的焦虑与绝望。
《绝望》(Despair),创作于1893至1894年间。
《焦虑》(Anxiety),创作于1894年。
蒙克部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眼神恐慌、形容枯槁、有如鬼魅。有专家提出,这是作者受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的一具木乃伊所启发。尽管这些作品乍看起来古怪另类,但是人们很快会被其中传达的内容所吸引——蒙克在作品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某些主题,那就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疏离、孤独、恐惧和绝望感。对此,他曾经说道:“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向人性致意的艺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一种关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艺术”。
此外,蒙克创作生涯早期的几幅朴实而不失热情的作品表明,尽管精神上不时受到折磨,但是他仍然热爱着生活。这幅《点炉子的姑娘》,便有点米勒的纪念碑式人物的味道,不禁让人心生暖意。
作品下方署有作者名字,作于1883年。
*注:关于英文原文“The Scream”的翻译,有“呐喊”、“尖叫”、“呼喊”等译法(同名恐怖片被译为《惊声尖叫》)。可我认为,蒙克不是鲁迅,也不是女人,况且既没有受人惊吓也无意引起任何人注意。最后觉得,或许“嚎叫”与作品中灯泡脑袋上的那张大嘴更为接近,更能表达作者的意图吧!
**Roy-Byrne, P. P., Craske, M. G., and Stein, M. B. (2006). Panic disorder. Lancet 368, 1023-1032.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