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寂寞的表面物理

已有 5129 次阅读 2009-6-5 18: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阅读:Andrew Zangwill, Physics at Surfaces, Cambridge U. Press, 1988.

       在前言页,有如下文字:

       The surfaces of bodies are the field of very powerful forces of whose action we known but little.  Lord Rayleigh

 

       The surface was invented by the devil.   Wolfgang Pauli

 

       在从事地球物理勘探业之初,前辈卫国英先生就教导我(大意是):单个的物理理论是完美的,如弹性波动力学、电磁场论,但是,那是在理想状态下的。一旦面对实际的地球介质,它们就只是个近似。而如果抛弃这个近似,那就连下手的地方也没有了。。。。因而,他的结论是:搞地球物理勘探的人,在物理学方面要比物理学家还物理学家化。。。。。。。物理学家满足于理想条件下的理论本身,而地球物理勘探家更关心的是局部性的修改理论去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而这种局部修改又不能违反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广泛深入的理论功底和对实际情况的本质把握是有能力进行局部修改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的“高瞻远瞩”只不过是笑料。

      

       这就是工程科学的特点。Lord Rayleigh 在将弹性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地球表面的地震波时,就应该会有上面的感慨。

       我国的科技创新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就是小看了理论的地位。

 

       个人看法,“寂寞的表面物理”的成因有如下方面:

1.  理论要求:除好的数学功力外,还有,

热力学、分析化学、晶体结构等 (化学专业)

                            电子结构、量子力学、电磁场论、相变等 (物理专业)

                            几何场论、测地理论、经典连续介质力学  (力学专业)

       2.实验要求:现代的化学、物理类微观测量仪器的原理,

数据采集系统、测量数据的处理、

及一般性的电路理论和传感器理论,(仪器专业?计算机专业?数学专业?)

3.  直觉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及对成果数据的判读能力,把成果数据与实际对象间差别的原因判读出来的能力。大自然可不按学科来划分。这要求广泛深入的理论功底和对实际情况的本质把握

 

这样一来,人才的培养难度和进入这一领域的难度就显而易见了。

 

类似这样的学科:有重大工业应用价值、重大科学理论价值、面向现实问题,在我国是“寂寞的”。而等待有志进入这类学科的人成才的时间是有限的(每3年一考评,过了45岁等于废料)。因而,不难理解:千呼万唤终难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36319.html

上一篇:知识大爆炸与学术大爆炸
下一篇:量子力学向何处去
收藏 IP: .*| 热度|

1 魏焱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