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平时很少看自己博客上的留言和评论,所以有时候会错过一些话题,不过没关系。
Better late then never!
补上总比永远错过的强。
现在就补一篇回复:
————————————————————————
[2] 标题:才看到
发表评论人:周可真 [2009-2-17 7:14:46] 删除 回复
刚看了。艺术是意识形态,与科学不同。科学可通过做实验来证明其对或错,这种对或错是客观的。艺术就不然。各个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由此形成因人而异的艺术标准。我的文章所表达的是我对艺术的看法,反映了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此其一。其二,赵本山这个人我是没有直接接触过,但影视是经常接触的,你是否认为我必须和他直接接触了才能评论他公开表演的作品呢?其三,我是没有从事过民间艺术创作的实践,但接触过无数民间艺术作品,这类作品在苏州有的是。你是否认为我必须从事过民间艺术的实践之后,才有对民间艺术进行评论的资格呢?
我对艺术之美的理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现代艺术应是基于美学原理,是一定美学原理的应用,如此应用的艺术才有真正的美学价值,因此,真正的艺术作品必要有一定的美学理论指导才能创作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非美学范畴的艺术,能搞搞笑,让人开开心,也是不错的玩艺儿,我就经常看赵本山的作品,就取乐效果来说,今之中国人无能及赵氏其人。但我不认为他的作品代表中国艺术发展的根本方向,再过一段时间,到了另一种社会环境,赵的表演就可能没有多少愿意人看了,但真正的艺术是具有超越性的,这种超越不仅是时空上的超越,而且是空间上的超越。稍纵即逝的艺术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决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反复欣赏,百看不厌。赵氏的作品看一遍很好笑,第二遍已经笑不起来,当然决不会再有兴趣去看第三遍了。
——————————————————————
上面这则评论是周老师回复我过年时写的一篇《【科学网】民间艺术》的。
我现在回复一下:
1.每个人写评论,都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的。所以自然您也不例外。但是您不能否认您并不了解赵本山这个事实。
2.赵本山的作品,相信不光是您,全国人民都是经常接触的,所以在接触赵本山的作品方面,您并不比一个普通农民更有优势。
而评价赵本山以及他的作品,您是有这个权力的,没有人能够干涉您的这个权力。
但是,看过赵本山的小品,并不等同于您了解赵本山;接触过许多民间艺术的作品,也不等同于您真的懂行。
所以,您可以做出您的评价,没问题。但是在您评价之后,就一定会有人像我一样跳出来批评您的评价。就这样。
如果没有人批评,那说明大家都给您面子,不愿意批评您罢了。
3.创作和欣赏,本身就是两码事。
作为观众,您永远都不可能真的清楚明白懂得演戏是怎么一回事。因为您看到的只是摆在面前的成品,听到的只是已经起了作用的笑料。
您无法理解为什么台上的演员会说那样的台词,而不是说别的;为什么他们用那样的表情,而不是用别的;为什么他们要穿那样的服装,而不是穿别的。
您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那样演,那么多人看了之后就会笑。
而这一切,都只因为您是观众,没有做过演员,您只能站在“看”的角度来思考。
事实上,只有当您真的创作并且表演过,只有当您真的从事过这项活动,明白这项活动的特点,规则和所有的细节后,你才可以说自己是一个业内人士。
而只有业内人士的评论,才是有效的。
其实绕来说去,道理就这么简单,相信您也懂。
4.我为什么要批评您的言论呢?因为我做过演员(业余的)。我演过戏,我也写过剧本。我演的戏和我写的本子还得过奖(这个奖同样也是业余的)。
所以我知道演戏有多难,知道把戏演好了有多难,知道能成为一个专业演员有多难,知道能成为一个让全国人都记住的演员有多难。
那远远不是您从他作品里能看到的那么简单。
您在台下看戏,觉得演员很自然,一切都如您所想。
可是当您上一次台,同样按对方的本子自己演一遍,录下来自己回去看,您就会发现自己演的不是东西。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的艺术,不是理论,不是品味,不是情调。
而是一种业内的规范。
这既是一种举手投足的规范。也是一种不成文的规范,这种规范有时候会具体到你在台上脸要冲哪里,手指头该往哪里放,但有时候却又会模糊到你说错一句台词,或者临场编一句台词,都没关系。
而这规范,只有演员才能体会到。因为人家每天动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演出来好看!
观众,永远都不会明白。
在观众的眼里,永远只有毫无意义的“品味”二字罢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规范呢?
因为一个东西美不美,看过他的人心里都知道。
可是一个东西“怎么样”才能美?却是只有“创造”他的人才有可能知晓。
所以,艺术的美,谁都有资格谈论。可一个作品能不能透出艺术的美,怎么样才能让一个作品透出艺术的美,却是只有内行人才说了算的。
这才是真正的美学原理。
5.一个人干一件事情,干了几十年,并且能做大,做火。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在赵本山一生的演艺工作中,什么人会有什么样的品味,什么人对他的作品会有什么样的评价,他的心中肯定是明白的。
但是,在演了几十年后,他还是这样演,他还是演成这样,就说明其中是有道理的。
我认为这个道理,只有他自己明白。
他自己不说,你作为一个观众,永远都不会懂。
6.光说不练不是真把式,在本评论的最后,附上杨澜的访谈节目:赵本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