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梁羽生先生的文章是有特殊感情的,四五岁的时候,我读的第一本全部是字的书,就是先生写的《弹指惊雷》,之后整个小学,我读完了所有质量高低不等,我能够找到的超过千套的武侠小说。先生文字细腻从容,在武侠小说里面是风雅派的,我也是很欣赏的。今天惊闻先生过世,又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读书的情境,百感难排。为了纪念,决定把先生的书再全部读一遍。
百度百科对先生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2.htm
“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1月22日悉尼去世(图)
广西籍"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悉尼去世
中新广西网1月26日电 据上海东方早报援引澳大利亚媒体消息,广西籍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梁羽生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其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据报道,1980年代在宣布“封刀”并旅居澳大利亚后,梁羽生一直处于半隐居状态。这几年,梁羽生的身体一直不太好,2006年回香港参加系列活动时就曾突然中风。在去世前,梁羽生也一直在疗养院中疗养。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3月22日生于广西蒙山一个书香门第。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入广州岭南大学念国际经济,毕业后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两派争执,从报纸上的口水仗最后演变成两派掌门的对擂比武。时任《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乘着比武的热潮,让梁羽生在报上连载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被公认为是新武侠之始。从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万字,其中包括《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号称“金梁并称,一时瑜亮”。
梁羽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在此之前的旧武侠小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随着“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的先后登台,其读者从最初的底层人士发展到社会各阶层,并为广大华语读者追捧,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与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诗词、小说、历史的影响更深。
对于“武侠”概念的界定,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所以“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写了35部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人物,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精神的人物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比较靠近儒家,心中有一个道德观念,金比较接近道家,他本身没有一个规范,可能会有一些小过错,但本性是善良的,整体还是好的。”
梁羽生、金庸一直被并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代表,但是,两人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声和认知度远在梁羽生之上。封笔之后的金庸,仍成为媒体的焦点,其作品也反复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在澳大利亚隐起来。在同行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评价比较高。1994年,梁羽生就曾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表示,“我顶多只能算是个开风气的人,真正对武侠小说有很大贡献的,是今天在座的嘉宾金庸先生……他是中国武侠小说作者中,最善于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在内,把中国武侠小说推到一个新高度的作家。有人将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是可以当之无愧的。”(石剑峰)(东方早报)
延伸阅读:
西部网报道: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梁羽生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于1月22日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因病于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生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写诗填词,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教育。1945年,一批学者避难来到蒙山,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和以敦煌学及诗书画著名的饶宗颐都在他家里住过,梁羽生向他们学习历史和文学,很受教益。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后,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后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从小爱读武侠小说,其入迷程度往往废寝忘食。走入社会后,他仍然爱读武侠小说,与人评说武侠小说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小说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后创作新派武侠小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赏白羽(宫竹心)的文字功力,据说“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变化而来的。
七绝——悼梁羽生
京华虎斗复龙争,武侠新派自羽生。
白发悲歌东逝水,要待江湖后人评。
【初入江湖】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新武侠小说之始。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已有雏型。因为他写随笔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时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退隐江湖】
从1954年开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间,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 1000万字。除武侠外,梁羽生还写散文、评论、随笔、棋话,笔名有陈鲁、冯瑜宁、李夫人等,著有《中国历史新活》、《文艺新谈》、《古今漫话》等。
【作家地位】
梁羽生的功绩,在于开了武侠小说的一代新风。“新派”不仅是他们自命的,也是得到社会承认的,旧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自始至终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雅的报纸和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武侠的读者,还缺少知识分子,而主要是下层的“识字分子”。当时武侠小说的地位,犹如流浪江湖的卖解艺人,看的人虽多,却始终算不得名门正派,梁、金一出,局面顿时改观,各大报也都以重金作稿酬,争相刊登,读者也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港、台、新、马,一时风起云涌,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世纪。随后,关于武侠小说的专门研究也渐成热潮,与纯文学相比美。
梁羽生在评武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艺》上发表过一篇署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其实就是梁羽生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响。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相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梁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还剑”取自他的《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另外,梁羽生在散文、杂文的创作上已有很深的造诣,曾与金庸、陈墨合著《三剑楼随笔》。
梁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是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
书名 发表时间 连载报纸名(均在香港)
龙虎斗京华 1954年1月20日至1954年8月1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草莽龙蛇传 1954年8月11日至1955年2月5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塞外奇侠传 1955年至1957年 周末报
注:又名“飞红巾”
七剑下天山 1956年2月15日至1957年3月31日 大公报·小说林
江湖三女侠 1957年4月8日至1985年12月10日 大公报·小说林
白发魔女传 1957年8月5日至1985年9月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萍踪侠影录 1958年1月1日至1960年2月16日 大公报·小说林
冰川天女传 1959年8月5日至1960年12月1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还剑奇情录 1959年11月1日至1960年5月 香港商报·谈风
散花女侠 1960年2月23日至1961年6月22日 大公报·小说林
女帝奇英传 1961年7月1日至1962年8月6日 香港商报·谈风
注:又名“唐宫恩怨录”
联剑风云录 1961年7月3日至1962年11月25日 大公报·小说林
云海玉弓缘 1961年10月12日至1963年8月9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冰魄寒光剑 始于1962年,不知终于何时 正午报
注:又名“幽谷寒冰”
大唐游侠传 1963年1月1日至1964年6月14日 大公报·小说林
冰河洗剑录 1963年8月24日至1965年8月22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龙凤宝钗缘 1964年6月25日至1966年5月15日 大公报·小说林
狂侠天骄魔女 1964年7月1日至1968年6月23日 香港商报·说月
注:又名“挑灯看剑录”
风雷震九州 1965年9月22日至1967年9月28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慧剑心魔 1966年5月23日至1968年3月14日 大公报·小说林
飞凤潜龙 始于1966年11月,不知终于何时 正午报
侠骨丹心 1967年10月5日至1969年6月20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瀚海雄风 1968年3月15日至1970年1月21日 大公报·小说林
鸣镝风云录 1968年6月24日至1972年5月19日 香港商报·说月
游剑江湖 1969年7月1日至1972年2月4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注:又名“弹铗歌”
风云雷电 1970年2月9日至1971年12月31日 大公报·小说林
牧野流星 1972年2月16日至1975年1月13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注:又名“折戟沉沙录”
广陵剑 1972年6月3日至1976年7月31日 香港商报·说月
武林三绝 1972年10月1日至1976年8月16日 大公报·小说林
注:从未以正式形式出版过
绝塞传烽录 1975年2月12日至1978年4月10日 新晚报·天方夜谭
剑网尘丝 1976年9月1日至1980年1月26日 大公报
弹指惊雷 1977年5月1日至1981年3月9日 周末报
武林天骄 1978年5月2日至1982年3月9日 香港商报
幻剑灵旗 1980年1月27日至1981年3月 大公报
武当一剑 1980年5月9日至1983年8月3日 大公报·小说林 【梁学研究系列】
1.《梁羽生评传》 【私家侦探】
2.《三剑楼随笔》 【梁羽生、金庸、百剑堂主】
3.《笔、剑、书》 【梁羽生】
4.《梁羽生新传》
5.《梁羽生传》
6.《琴剑书生:梁羽生传》 【作品系统表】
唐朝:(共4部)
《女帝奇英传》、《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大》《龙》《慧》三部为正宗大唐系列
宋朝:(共6部)
《飞凤潜龙》、《武林天骄》、《狂侠·天骄·魔女》——《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风云雷电》
《武》《狂》有冲突,《狂》《鸣》联系紧密,《翰》《风》联系紧密,宋朝年代与情节混乱
明朝:(共8部)
《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武林三绝》
(只是报纸连载,未出版成书)——《广陵剑》
萍踪系列(计6部),为天山系列上半支
《武当一剑》
不属于天山系列,独立成篇,年代故事和《白发魔女传》有冲突
正宗天山系列: (计14部)
《白发魔女传》 (明万历年间起,〈白〉为天山系列下半支首篇)
清朝:(共17部)
《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
——《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游剑江湖》
——《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
《剑网尘丝》——《幻剑灵旗》
为姊妹篇,与天山派无关,但有部分人物在《绝塞》中出现过
《草莽龙蛇传》——《龙虎斗京华》
为姊妹篇,太极篇,讲述义和团年间故事
注:梁羽生武侠小说存在部分联系
①“萍踪”系列:《还剑奇情录》《萍踪侠影录》《散花女侠》《联剑风云录》《广陵剑》
②“天山”系列:《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
《云海玉弓缘》《冰河洗剑录》《风雷震九州》《侠骨丹心》
①②系列也可以合在一起
③“大唐游侠”系列:《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此系列融合一些唐人传奇及历史,为梁氏武侠上乘佳作
④“天骄”系列:《狂侠•天骄•魔女》《飞凤潜龙》《鸣镝风云录》《瀚海雄风》《挑灯看剑录》《风云雷电》
⑤“牧野流星”系列:《游剑江湖》《 牧野流星》《弹指惊雷》《绝塞传烽录》《剑网尘丝》《幻剑灵旗》
⑥《武林三绝》前后涉及自唐到清近千年历史,几乎涉及整个梁氏武侠世界、江湖派系及人物,为梁学总结性著作
《武林天骄》是梁氏武侠思想的总结及升华,梁学思想总结性著作(连载完成时间最后)。该书与《狂侠•天骄•魔女》有部分联系,亦归为“天骄”系列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指出,作为一种小说流派,武侠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小说存在”。
其次,他认为,武侠小说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
再次,他认为,写好武侠小说 ,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 。 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介绍了自己创作武侠小说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他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
他曾对大陆一度兴起的盲目的泛滥的“武侠热”泼过冷水。
解读梁羽生
“以侠胜武”是梁氏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梁氏武侠的基本出发点,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是梁氏始料不及的。梁氏的“侠”是一个和当时政治观念联系很紧密的概念,不是单单的行侠仗义。梁氏受左派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抗日救亡时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梁氏任职于《大公报》,属于左派报纸而且基本上与大陆政府保持一致,梁本身在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属于左派。所以梁氏小说中强烈的左派阶级斗争的思想就不奇怪了,况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政治气味很浓,金庸小说和政治往往也有很多的联系。左派的文艺创作思想的得失暂不去考虑,梁氏很强的政治与时代责任意识决定了“以侠胜武”。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时代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梁氏三十载牢守这个理念,证明他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作家,而且证明他在试图开拓一条提升武侠境界的道路。只局限于江湖恩怨的武侠,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武侠的平庸。
梁氏前期作品中侠义的宣扬还是比较成功的。尽管梁氏过于沿用左派“史论”,把侠义理解为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但天山七剑驰骋草原反抗异族的侵略,玉罗刹岳明柯等人反抗魏忠贤的鹰犬,营救忠良,尤其张丹枫的大侠之风,南霁云段圭璋在安史之乱为国死难的豪杰之气,真正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