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颇多努力,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和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产业国际投融资论坛”近日透露,截止到2008年7月底,我国所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已达到1470座之多。
可见,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治理所存在的压力,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强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近日笔者所观察到的发生在我国中原地区的环保事件就感到了这种舆论作用的强大。
据《安徽日报》报道,流经安徽泗县大庄镇的民利河遭污染,使两岸村民深受其害,村民多次反映也得不到根治。后来经过媒体的报道并配发短评后,引起了泗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责成县环保局和大杨乡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处理。
无独有偶,河南中峰乡秦庄村村民日前也反映,当地6家漂白棉厂两年来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极大地威胁着村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当地村民曾数次反映却一直未查处。当地媒体介入后,虞城县环保局才得以重视,称对漂白棉厂已经下过关停通知,将尽快布置再次查处。
可见,在我国布满荆棘的环保道路上,社会舆论的作用开始逐步增大。特别是电视台、报纸,由于其监督的迅速及受众覆盖面广,更是功不可没。在笔者看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尤其是舆论的支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有效监督和制约忽视环境、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使之得到及时揭露和批评、无所遁形,将对我国的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力量加大了,对我国未来环保信息公开的作用也是一个莫大的支撑。
事实上,借助社会舆论和媒体舆论的力量来完成环保工作也成为环境保护部的重要手段之一。记得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说过,环境记者正在改写历史,因为环境记者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当前,加强环境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环境新闻头顶着天,连结着国策与宏观战略;脚踩着地,连结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关注点。我国著名的环境科学专家曲格平教授也指出,中国环保事业二十几年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靠舆论的推动力量。“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靠宣传起家的”。公众是环保的原动力,媒体是环保的推动力。
不过,笔者也感到了一些遗憾。近日的昆明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热议。值得可笑的是,面对污染事件,当地分管环保的官员要么表示不知情要么保持缄默。甚至在重大舆论压力下也没有官员站出来致歉。为何这样?笔者认为,这与当地地方政府守旧的经济发展观有关。正如专家所说: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环保不过是个软杠杆。基层环保部门像地方政府养的猫,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不是环保部门说了算的。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受“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惟GDP是瞻,不顾环境损害。当地环保官员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企业差某个手续就把人家关闭了吧?”这足以印证“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的观念。这样的执政思想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毋庸质疑,我国的环境保护现如今不再是技术、资金、运作是否到位的问题,而是制度能否变革的问题,是观念能否完全转变的问题。所以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披露。同时借助媒体的宣传和监督,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调动其参与环保的热情和激情,这样,我国的环境保护才有希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879-201251.html
上一篇:
闲话“慢比快好”下一篇:
延长土地承包期 配套措施必须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