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经济与文化——以历史上的山东为例

已有 4485 次阅读 2025-3-18 07:29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经济与文化——以历史上的山东为例

1. 外地人心目中的山东人

我国地大人多,人们对于各地方的人和事,纵然不能完全了解,总会有一个印象,但是这个影响是否正确却要打一个问号。

比如我的老家在江南,我小时候(50年代初)家长不大管我们,小朋友在一起玩,很多“知识”和信息是在小朋友“群”里相互传授的。我在那里听说过的第一个近现代山东人是“山东马永贞”。小孩子们相互开玩笑,称英雄是马永贞,那坏蛋便是“白瘌痢”。那是上世纪40年代根据社会新闻编制的电影和评话中的人物,马永贞是武林高手,白瘌痢则是流氓,我不知道现在的人是否还知道这两个名字。那时候,人们的知识往往是从戏曲、曲艺中获得的,小孩子的许多知识则是从大孩子口中听来的。在过去江南的曲艺中,山东人是被脸谱化的,即胳膊粗、拳头大,他们的职业多是“卖拳头(表现武术并卖伤膏药)”,两句话不投机,便拳头飞了过来。而街上卖拳头的也大多称自己是山东来的。江浙人一听山东人,大多畏而远之,生怕吃到他们的拳头。

这是几十年前的情况,现在人们对山东人的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如果问一问其他省的人心目中的历史上山东人形象,倘若被问者不是“文化人”,我看其回答多半还是山东好汉,而所提起的人物应当是秦琼、程咬金、武二郎或者其他水浒英雄。如果再提醒一下,则会说山东还有孔子。总之过去外省人特别是南方人对山东人的印象就是人高马大,武艺高强,多绿林好汉。

2. 山东的文人

但是,现在外地人来济南旅游,在济南见到的却尽是文人的纪念馆,而且纪念的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人。

比如,在趵突泉,便有李清照、李苦禅、王雪涛、李攀龙的纪念馆。在中国古代的女性文人中,李清照的知名度可能会排第一。进趵突泉传统的大门不远,便是高规格的“李清照纪念堂”。李苦禅、王雪涛均为现代名画家,他们分别占据了趵突泉公园内的万竹园和沧园两个最好的园中园。趵突泉以南的白雪楼,则是为纪念明朝文学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所建。

在大明湖,则有辛弃疾、孙墨佛的纪念馆。如果在只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中国人中调查,辛弃疾肯定可以入选中国词人的前三号人物。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多年的孙墨佛是书法名家,光他104岁的高寿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在济南泉城广场,更是矗立着大舜、管仲、孔子、孙子、墨子、孟子、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等十二位历史名人的塑像,这十二位山东人绝大多数都可以算是文人,而且是第一流的文人,孔子甚至是后世文人公认的祖师爷,被称为万世师表。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可以列出如此多历史上的山东大文人,有个部门也着力宣传了山东的文化和文人,可山东给人的最深刻印象却是“好汉”,即粗狂而讲义气的有武艺的人,甚至是“绿林强人”。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3. 经济决定文化

我们看一下济南泉城广场上陈列的那十二位历史名人吧。十二人中,六位是先秦的,放宽一点说是公元前的。四位是三国到宋代的,即在公元200-1200年之间的。只有两位是明清二代的。

而如果按照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和知名度来说,前六位即大舜、管仲、孔子、孙子、墨子和孟子是绝对的超一流的。中间四位即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和李清照,在全国整个历史上的位置就比不上前面六位。最后的两位即戚继光及蒲松龄则难以算上历史上第一流的了。

这个次序大概与山东这块地方在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相关。在前六位生活的先秦时代,山东地区在中国这个天下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直到战国后期,齐国的经济繁荣还支撑着稷下学宫众多学者的学术争鸣。

而到了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山东在中国就是一个穷地方了。频繁的战乱更使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铤而走险,去闯关东,去走江湖。

没有了经济的支撑,文化是难以繁荣的。相反,随着经济的衰落,人们生活困难,黑社会或非正常的社会组织也会膨胀。越是穷的地方,劫富济贫思想的市场越大。在山高水深的穷乡僻壤,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也就多起来了。从历史上的小说《水浒传》、《儿女英雄传》到前些年的电视剧《闯关东》给人留下的都是山东人的好汉形象。

在人们印象中的往往是文艺作品、最近的历史以及近现代的现实中的人。这样的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孔武有力的英雄好汉。而远古历史上的那些山东文人,与现实中的“山东人”印象似乎没有很大的关系了。

4. 黄河影响经济

在影响山东经济的各因素中,除了战乱等人为因素之外,黄河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旧中国是农业社会,主导产业是农业,黄河泛滥,“人或为鱼鳖”。京剧《锁麟囊》中薛家那么富有,洪水一发,全都完蛋,文艺作品的这种描述是真实的(戏中的洪水还不是黄河泛滥)。如果黄河改道,被淹的无疑一片汪洋,以后则赤地千里,死尸遍野。改道以前,原来可以用河水灌溉的,改道后也会干旱。每次改道给经济带来的损失,恐怕不是几十年能够挽回的。历史上黄河对于下游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山东经济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后来朝廷不得不专门常设一位封疆大吏级的官员管理黄河事务。

历史上有记录以来,黄河小的泛滥、改道不计其数,大的改道有7次: 第一次 公元前602年 由沧洲入渤海 第二次 公元11年 由滨县利津入渤海 第三次 公元1048年 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 第四次 公元1194年 经淮河清江口云梯关入海 第五次 公元1494年 由淮河入海 第六次 公元1855年 由利津入渤海 第七次 公元1938年 由淮河入海

在1048年之前的一千六百多年间,黄河只有两次改道。而此后的九百年中,改道则多达五次,而且多是南北向大改道。历史上山东的贫困化,与黄河频繁改道不能不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如今,时代不同了,经济结构变化了。近二、三十年来,山东经济高速发展,黄河的利用也日益科学化,合理化。山东的经济地位在全国处在靠前的位置,山东的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山东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一直得到各方面都赞誉。

随着山东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的上升,现在人们对于山东人的看法已经与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像获得科技进步最高奖小麦专家李振声、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等都是现代山东人的著名代表。相信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山东人的形象也将有一个更新的面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78047.html

上一篇:容易误会的东和西(4)关东、关西与陕西
下一篇:从治疗灰指甲说起
收藏 IP: 27.211.14.*| 热度|

17 许培扬 郑永军 刘进平 崔锦华 尤明庆 钟茂初 王从彦 武夷山 晏成和 汪运山 杨正瓴 王安良 钟炳 冯圣中 陆仲绩 李学宽 夏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IP: 58.213.14.*   回复 | 赞 +1 [2]刘泽华   2025-3-18 11:31
有道理,涨知识了!!!
回复  多谢!
2025-3-18 12:1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1]郑永军   2025-3-18 09:30
冯老剖析得精准到位!   
回复  多谢!
2025-3-18 10:5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