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误会的东和西(4)关东、关西与陕西
上一篇说到,从周秦到汉唐,长安和洛阳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和经济中心,因此,两个中心之间的交通就是国家最重要的通道。
这条通道的北边是南北向的黄河,妨碍着东西的交通,往南则是巫山大巴山脉等丛山峻岭,所以,长安——洛阳间的这条通道,对于古中国东西部的交通,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条通道之间也要穿过秦岭山脉的余脉,如华山和崤山。战国时,六国在山东,秦在山西。秦在崤山之中设函谷关以扼守通道。
关是简化字,本来写作關。本义是门闩或把门闩上。
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臧孙纥即鲁国贵族臧武仲,鹿门是鲁南城东门。
在险要之处,砌上城墙,城门一关,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称关隘。这是古人作防御的手段。《孟子·尽心下》说:“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
正如上一篇说到的,关也是一个普通名词,各地设有无数的关。如函谷关、潼关、玉门关、娘子关、雁门关、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平型关、临清关、浒墅关以及如今各地的海关等等,那里有各自的关里、关外。
但是有时候关也作专有名词,例如,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关东、关西之类的名称中的关是指函谷关。而明清以来,不指名的关内、关外(关东)则多指山海关。如今提起关东,都是指东三省,大概不大有人会再想起河南省了。
《过秦论》说:函谷关以东的九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里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函谷关扼住了从洛阳到长安之间的要道。在唐宋以前,所谓关东,一般就是指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由于函谷关在崤山,所以函谷关之东也就是崤山之东。所以,在北宋及以前,山东与关东基本上就是同义词。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从关东过来,就是从山东到咸阳去。
白居易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说自己是“关东一男子耳”。这与祖籍洛阳生于荥阳的刘禹锡说“我本山东人”是一样的意思。
函谷关以西,则称关西,主要指今陕西以及甘肃、宁夏等地。东汉著名儒家学者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被称为关西夫子。《资治通鉴》:“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马超、韩遂割据之地凉州在今陕西西部与甘肃一带。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是陕西三原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是:“关西大汉美髯于,大笔如虹吐湛卢”。明代人写作的小说《水浒传》,还写了一个在渭州(今甘肃陇西)的屠户,绰号镇关西,被鲁智深三拳打死。
由于秦、汉、唐的京都在今西安附近,那里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往往自称“中”。所以,又把函谷关以西,散关以东称为关中。也有人说得更细致些:关中是东至函谷关,西至散关,南至武关,北至萧关。
可以认为,关中是关西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
关中,就是关内。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其中之一就是关内道。后来又分成十五道,其中关内道中把长安附近一小块地方专门分出,称京畿道。
早在战国时,商鞅变法,以军功设爵位,其中之一就是关内侯。
在汉武帝时,有一个将军名叫杨仆,因战功封侯,但是他家在宜阳(今河南新安县境内),正好在秦函谷关之东,成了“关外侯”。这使他感到不光彩,于是他请求汉武帝把函谷关东移,使他也进入关内。而汉武帝也正想扩大一下函谷地区所在的弘农郡的面积,于是准许杨仆带来他的家人,在新安重建函谷关,这样就把函谷关东移了300里。(“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见东汉应劭注《汉书·武帝本纪》)
弘农郡处在长安与洛阳中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里处在黄土高原的南端。黄土高原有厚厚的黄土,由于水的冲刷,形成了一些顶上平整而边上被冲刷成深沟的塬。人们在塬上种地,在黄土中挖窑洞,所以其“房屋”建在地下,称地坑院,被称为地下四合院。这是我国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崤山主峰北边,有几片有名的塬,被称为陕。陕应当是我国最早的有名的地名之一了,是我国各省名用字中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西周初期,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周公与召公辅政。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地以西由召公主管;陕地以东由周公主管。《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现在的陕是一个简化字,繁体字是陝。应当注意的是,简化字的陕,左边是阝(阜,高而平的土山),右边是夹;而繁体字的陝,右边是㚒,不是夾。㚒,音shan3,大的“腋下”是两个入字,会意把东西藏在怀里。
夾(音jia1)则是左右二人搀扶中间一人,有辅助的意思。陜(音xia2),意思是说峡或狭,并没有简化。
陝与陜是两个不同的字。
陝字的本义好像没有人去说清楚,《说文解字》只是简单地说:“弘农陝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后人也都以地名来解释,似乎没有人真正去解释这个字的本义。
既然没有人解释,那我就随便猜测一下,它是不是说人进入到地面之下去生活呢?就是现在所谓的地坑院。大概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这样生活了。
陕,是周公、召公分治的地方,据说现在三门峡市博物馆里还有一块分治的石界碑。据说召公治理得很好,《千字文》里有“存以甘棠,去而益咏”的句子,就是赞扬召公在甘棠树下认真办公的典故。
不过,在周公召公以后的那么多年,陕东陕西就好像就没有音讯了。据《说文解字》说“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但是也有人说西周时陕地被封给了焦国,但是焦国后来被虢国所并吞。春秋时期虢国又被晋国灭掉。有名的成语“假途灭虢”,说的就是因国君贪图小利而被晋国灭掉的那个虢国。
到了秦,实现郡县制,那里成了陕县。这个陕县存在了两千多年,直到2016年,撤陕县,改设三门峡市陕州区。
据考证,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去世,周成王则在公元前1021年去世,这样,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时间,当在前1040年左右。此后的两千来年中,陕西、陕东的字样似乎没有出现在历代行政区划中间。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朝分前版图为十五路。其中以如今陕西省为主的地区,设立陕西路。这样,陕西这个名称,才真正出现在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行列之中。
当时的陕西路包括了如今陕西省大部、甘肃省东南部、青海省西宁、山西省西南一小部分以及河南三门峡市(当时称陕州)。陕西省大部、甘肃省东南部等地,在唐代是被称为关内的,那是由于其京城就在那里。称呼关内总是有尊崇的意义,上面所说的杨仆就以关外侯为耻。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尊崇关内贬低关外,尊崇城内贬低城外,尊崇朝内贬低朝外,内象征着文明,外象征着野蛮,如此等等。到了宋代,长安及其附近在经济上已经衰落,政治中心也移到东面的汴京。东西部的重要性倒转了,再称呼西部地区为关内就不再有意义。而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又不能把关内国外倒过来,因此,宋人索性不用关东关西,关内关外这些词汇,把沉睡了两千年的陕西这个名称拿出来代替关内,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时由于西夏宣布建国,宋朝西北战事吃紧。于是,在庆历二年(1042年),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东部为永兴军路,宝鸡以及宝鸡以西的部分为秦凤路。一般仍旧合称陕西两路。这是转运使路,主要负责民事。又把陕西路分为秦凤、鄜延、环庆、泾原、熙河、永兴军等六个经略安抚使路,称为陕西六路,主要负责军事。
元代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各地,黄河以北以东归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黄河以南潼关以东归河南江北行省管理,陕西四川甘肃一起设立陕西四川行省。这个省面积太大,后来就分成了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现在的陕西省到此基本成形,不过还包括了如今甘肃东南部。
早在三千多年前,陕就是东西部的分界处。如今,各地的“关东、关西”都已经淡化了。陕西仍然是西部最重要地区之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