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聊聊“专业学术语言文字表述”话题 精选

已有 4363 次阅读 2025-3-10 07: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聊聊“专业学术语言文字表述”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看到一位资深教授给一位青年学者申请相关科技项目申请书的意见:“目前的项目名称太平淡,缺乏新颖特色。提法要进一步凝练出自己的术语表达及特色内容。”这类现象我在以前应邀审读一些大学青年教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及学术论文手稿时也常常出现。

“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学术语言文字表达”给我们青年学者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重视专业领域学术语言和文字表达的学习及应用。可以想象,经过长时间思索,茅塞顿开,产生了一个很有创新想法的选题,由于项目立项书的书面文字表达平淡无奇,让评审专家难以发现项目的创新点和特色而遭到拒绝,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在学术界并不鲜见。我们在评审各类项目申请书与撰写学术论文时经常碰到书面文字表述很不到位现象,例如文字材料与口语表达抓不住重点,用词老套缺乏新意,从而给评审专家留下不好印象。为此,对于这类论文手稿,有的学术期刊编辑往往以此为由退回作者进行文字修改,然后再考虑送审,这势必延长学术论文的发表周期。这个现象必须引起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猜想可能与我们当下绩效考核评价导向中的唯英文论文现象密切相关。由于在唯论文中侧重英文论文导致大家长期以来“重英轻中”,即重视英文论文而忽视中文论文学习与写作。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如果我们的中文学术语言文字表述不到位将会严重影响学术成果的产出与交流,包括英语交流。我们日常的科技活动毕竟还是以我们的母语语言文字中文为主,例如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项目中期汇报及结题报告、学术论文及各种文字汇报材料等都需要高水平的中文书面表达素养。我在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经常呼吁学生在阅读英文文献时首先要阅读一些中文期刊论文。阅读中文论文至少有两个目的:了解国内领域内同行科学研究进展和中文学术成果文字的科学表达,尤其是对专业成果精辟表述。我们尤其要注重阅读一些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例如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及一级学会学术刊物,例如我所在学科的地球物理学报。因为,这些中文学术刊物除了论文涉及成果水平较高外,编辑对手稿的文字书写要求也比较高。通过阅读这些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可以向那些论文写作高手学习中文专业书面表达。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地位的提高,中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日显重要,这从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一些机构重视中文教育现象可见一斑。我在科教公益报告《学术论文写作》中指出:“注重文字表达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用最能反映本学科理论的专业术语描述论文成果的核心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报告中指出:“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准确提出和表述‘科学问题’是考验一个学者的科学素养,也检验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学研究过程的质量与效果。我们要学会运用本学科精辟的专业术语阐述科研项目中的科学问题、关键问题、创新点和特色”。

然而,如何提高学者“创新专业学术语言文字表述能力”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话题。语言文字天赋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遗传(尤其是语言天赋),但更重要的还要是注重学习积累。虽然某些“科学鸡汤”报告或课程,例如“写作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但是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语言文字表述主要还是依靠学者自身长期学习与积累。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往往会聆听到某些牛人学者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包括语言与PPT中的精彩文字和图表。我常说,我们阅读学术文献(包括中英文)不仅要注重了解论文承载的成果(这无疑是主要目的),还要注意学习作者对某些成果书面的精辟科学表述,尤其要学习一些表达能力和水平高的学者在论证某些科研项目的立项依据,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书面文字表达。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在阅读和聆听一些专业同行精彩的口头和书面文字材料(包括中英文)时会摘录保存其中的精彩片段,作为自己撰写相关文字材料时参考(有时我还会发给同行共享),例如某些著名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智慧箴言。文理兼通,较好的文科功底对于撰写理工科专业文字材料一定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语言文字表述方式,它将使你受益终身。

2025年2月14日策划,3月10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76730.html

上一篇:聊聊博士学位价值话题
下一篇:回老家过大年
收藏 IP: 59.173.134.*| 热度|

13 李志林 许培扬 崔锦华 王从彦 晏成和 刘鹏飞 冯兆东 武夷山 郑永军 檀成龙 王涛 朱林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IP: 117.179.218.*   回复 | 赞 +1 [9]李务伦   2025-3-14 09:35
“注重文字表达的科学化与大众化,用最能反映本学科理论的专业术语描述论文成果的核心内容。”这话“高”
IP: 182.200.241.*   回复 | 赞 +1 [8]田野   2025-3-13 06:31
交流可以用术语 但要有大成绩 思考时放弃一切概念定义术语 从事物自身逻辑规律思考
回复  赞成这个观点看法。
2025-3-13 12:0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203.197.*   回复 | 赞 +1 [7]朱林   2025-3-11 17:37
  
IP: 61.238.5.*   回复 | 赞 +1 [6]刁空非   2025-3-11 05:07
抱歉:这个要求比“重英轻中”更害人吧?无论用什么语言,表达清楚就可以了。就是在英语界,母语者都唯恐作者用太多的专业术语!
回复  任何事情表达清楚是最基本要求!而要别人欣赏仅表达清楚似乎还不够。
2025-3-11 09:0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9.2.244.*   回复 | 赞 +1 [5]檀成龙   2025-3-10 21:23
科技论文中,能不能有少量的口语化表达?
我的认识:少量的口语化表达,能使论文生动、活泼一些,更能达到传播成果的目标。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口语化的表达不能过多。

您赞成以上观点看法吗?
对于科技论文中口语化表达的问题,您有什么样的观点看法吗?
回复  我的认识是这样的:学术论文文字不拟加入口语化文字,其它书面材料,尤其是科普文章某些口语化表述会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
2025-3-10 22:0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多谢回复!
2025-3-11 09:55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4]李志强   2025-3-10 11:31
深有同感,阅读要从从小学娃娃抓起,多读语言优美的名家经典。一是了解思想,二是培养良好的语感。读多了自然就有语感。中学时读 《人民文学》、《十月》、《当代》上面的著名作家的小说,就感叹语言优美极了。后来读张贤亮、张抗抗、王安忆、陈忠实、路遥等人的作品,感受了不同的语言风格。
科技论文又不同于 文学语言,科技语言讲求精确到位、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思想的边界。语言功夫好,往往体现了思想的力度,思路的清晰程度。遣词造句、通畅连贯、前后呼应,谋篇布局,详略处理,无不体现作者的用心。
IP: 61.163.21.*   回复 | 赞 +1 [3]冯兆东   2025-3-10 10:28
刘老师好。一个很有意义和很值得提及的话题。
我的学生和较年轻同事里,高百分比的人们有中文写作的“无厘头”问题。我把“无厘头”的定义扩展为:所有词不达意的表达。
IP: 183.7.253.*   回复 | 赞 1 +1 [2]guest28121089   2025-3-10 09:29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我猜想三千年后,中文会不会成为汉字甲骨文?
IP: 124.126.96.*   回复 | 赞 +1 [1]李志林   2025-3-10 08:57
我给学生改学位论文时,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中文很难呀。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他们中文写作能力太差。理工科的学生入大学后就没有语文课了,自己不注意中文写作,会造成今后工作中的短板。
回复  主要还是专业阅读量不够。
2025-3-10 11:5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对!一个是阅读量,一个是阅读要认真。
2025-3-10 13:1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9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