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误会的东和西(2)广东广西与广州
广东和广西两个省区中间的这个广字,与广州有关,您相信吗?
有人会问,什么意思?难道说广东广西以广州为界?说广西在广州的西边没有什么问题,说广东在广州东边就没有道理了。
话当然不能上面这样理解,要弄清楚广东广西与广州的关系,需要从头说起。
现在的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我国的超大城市,常常与北京上海等并称为“北上广深”。面积也不算小,有7434平方公里。但是,这点面积在全广东省来说就并不大,只有广东省面积的约1/25。
广州在广东省的南部沿海,从东西方向看,差不多就在广东省的正中间,到广东省东部和西部边界的距离相差不大。
在明清两代,广州被称为广州府,府治就设在广州城。那时候城里没有区,只有县。征税之类的民事,偷盗、打架之类的刑事,都归县太爷管。广州城里分属两个县管辖,东部为番禺县,西部为南海县。这两个县历史上曾合并为一个县,有时称番禺县,有时称南海县,到明清时期就一直分治了。
广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在先秦是楚国的地盘。秦统一天下,实现郡县制,全国共计分为48郡,其中如今的广州附近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就是现在的广州(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广州这个名称)。
西汉时期,全国分为103郡(国),那里仍然属南海郡。
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朝廷直接管辖全国的一百多个郡是困难的。郡守的权力很大,真所谓山高皇帝远。实际上,皇帝也只有给郡守很大的权力,才能实现统治。
为了监视这些郡守,汉武帝把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刺史部),派刺史巡视各地。从名称就能够看出,刺史只是“刺探”各地的情况,向朝廷报告而已。实际上刺史的官秩也只与县令相同(秩600石),而郡守则与中央的九卿一样(秩2000石)。由于几个主要刺史部的地域与儒家经典《禹贡》《职方》中的九州一样,所以这些刺史部也被称为州。
这十三个刺史部是: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 荆州、扬州、益州、凉州、朔方和交趾。
其中交趾刺史部就在岭南,它的管辖范围是: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个郡。当时这七个郡的辖区大致包括了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方。后来,为了与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有所区别,交趾刺史部往往被称为交州。
岭南一带,秦末汉初由赵佗割据成立南越国(即南粤国),定都番禺。汉武帝灭南越。五年以后正好设立各刺史部。
一开始,刺史并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都需要到京城向朝廷报告监察的情况。后来各刺史部都有了自己的治所。
交趾刺史部(即交州)的治所设在广信县(今广东封开,也有人说在广西梧州,其实都在两省的边境上,相距很近)。据说,广信这个名称的来历是: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告诉下属称: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
由于刺史是代表朝廷到各地视察的,他的权力就必然会越来越大。到了东汉,刺史就成了郡守的上司,州就成了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区划。最后,那些刺史就成了各地的割据者。刺史成了“州牧”,牧就是管理者、统治者。例如,东汉末年,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的地盘,自领冀州牧;刘表割据荆州,任荆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益州,任益州牧;等等。他们自行任免郡守、县令,甚至对这些官吏有生死予夺之权。
上面在十三刺史部的设立位置,可以看出当时朝廷最重视的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那里的“州”很密,而离开朝廷比较远的江南地区,就很稀疏。除西南之外,整个长江以南就三个州管辖:荆州、扬州和交州。三国时期,这三个州都属于吴国。
吴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长江流域,特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于吴国,交州也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交州太大,容易引起对方势力割据,尾大不掉。所以,226年,孙权分交州为两个州,一个仍称交州,一个称广州。
交州管辖如今在越南境内的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治所在交趾(今越南河内)。广州管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广州之“广”来自广信,不过广州的治所迁徙到了南海番禺,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城。这是广州这个“州”的来历,也是广州中这个“广”字最初的出处。
三国归晋,西晋与吴国的广州基本上一样,仍然管辖如今的广东广西地区(包括海南诸岛)和越南北部。
虽然那时候广州的名称与现在的广州一样,不过其辖地比现在要大得多,差不多是现在的五六十倍之多。
当然,细究起来,名称仍然有些不同,那时候的广州,州是行政区划单位,广是名称;现在的广州市,市是行政区划单位,广州应当认为是名称。
其时,岭南地区有了交州、广州两个州,人们往往交广并称。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说,府君要取刘氏,聘礼中就有“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这里的“交广市鲑珍”就是到交州广州买来的珍贵海产品。
西晋后期,中原大乱,即所谓五胡乱华,西晋灭亡。晋室南迁,是为东晋,北方则有所谓十六国。然后进入南北朝。这个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大乱。为了奖励战争中的将军,裂地封官;贵族带领部族逃难,把原来地方的名称带到新地方,设立侨州、侨郡;凡此种种,使得地方行政区数目大增。西晋时期,全国十九州,一百七十一郡(国),到南北朝后期,南北共约二百五、六十个州,六百余郡(国)。
县是各个时期的基础地方行政。期间县数变化不大,都在一千五百左右。这样,到了南北朝后期,平均一个州,只有两个多郡,五六个县,许多州郡只有一个县,甚至“空张郡目”。
这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当然不能被一个稳定而正常的政权所接受。因而,统一了全国的隋文帝废除了郡这一级,形成州、县二级地方行政。隋末唐初又把州、郡的名称来回改了两次。最后,郡正式退出地方行政系列,只是作为人们对州的别称。到唐太宗贞观初,全国有三百六十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
这时候的州与汉代到西晋的州,就大不相同了。如果与现在的行政区相比附,汉代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有的比省还大得多;唐代的州就略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甚至还小。
这时候的广州就只相当于过去的南海郡,与现在广州市的大小差不多可以相比了。
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三百多州,当然困难。于是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不定时派使巡查。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式设十道采访处置使,后改分十五道。
这十五个道中,在岭南设置的是岭南道,管辖如今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北部以及云南东部。岭南道的治所设在广州。
于是,情况似乎又回到了汉代,只是名称变了——州代替了郡国,道代替了州。唐代本来就设有专管军事的都督府(镇),后来在边境设节度使,逐步将镇的军民财赋事权集于节度使一身。唐肃宗改道采访使处置使为镇观察处置使,于是,道(镇)正式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域。
唐代后期,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两个行政区划。岭南东道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隶属于岭南东道。西道则治邕州(今南宁市),主要是今广西地区。这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宋代改道为路。在岭南道的区域设立了广南路。岭南道的前身是广州,所以称为广南也很容易理解。
997年,宋太宗把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两个路的辖区基本上就是后来的广东省和广西省(1950年代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后来简称为广东路和广西路。这也是广东、广西这个名称的直接来历。
在元代,岭南没有统一的一级行政区,被分置在两个行省。如今的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的西部与湖北、湖南以及贵州的一部分组成了巨大的湖广行省,而广东东部则属于江西行省。
到了明代,岭南又基本上恢复了宋代的行政区划范围。原广南东路成为广东省(治广州),原广南西路成为广西省(治桂林)。以后的清代和民国,都基本上保持了这个行政区划。
总之,如今的广东广西的名称,来自于宋代的广南东、西路,又可以上溯到唐代的岭南东、西道。而被称为两广的广字,则来自汉末三国和晋代的广州,那时候的广州差不多就是后来的广东广西,广东是这个“广州”的东部,广西是“广州”的西部。而这个广州的名称又可以上溯到西汉设立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广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