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光亮-张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lincn 理想是一种明知不能得到但却必须要有的东西。

博文

我们不知道答案的125个科学问题(116)国家的经济增长

已有 219 次阅读 2025-1-8 10:49 |个人分类:科学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16. 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而有的国家发展停滞?

Why do some countries grow and others stagnate?

题记:放眼全球经济,从挪威到尼日利亚,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差别很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小。

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Economics)问题。经济学是诺贝尔奖五大颁奖领域之一,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1968年设立。1969年首次颁给了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们利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过程。可以说正是这二位的努力将经济学变成了一门科学,让复杂的经济学现象建立在了严格的数学基础之上。

图1-1969.png

图1 第一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

然而到底什么是经济学?非常遗憾,严格来讲经济学没有一个严格、统一和公认的定义。对经济学概念的理解大概有两大派别。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论著中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而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及其在人之间如何分配的学问。显然二者说的似乎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事情,因为利用稀缺资源生产的有价值商品就是财富(但反过来也许并不成立),而经济学就是研究这些财富如何产生并在人类社会中如何分配和转移的科学。然而由于财富的表现形式、流动范围和存在时间都非常复杂,所以从数学上讲一个经济学系统不一定存在一个财富分配均衡或财富分布唯一的定态解。

图2-00.png

图2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纵观1969202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95位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贡献,你会发现经济学,因为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其实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如果以货币作为财富计量指标,那么在一个货币统一的国家内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国内市场的货币流通。国内市场中不同行业生产或交易的复杂度决定于研究者以谁的货币位作为单元进行统计,以自然人或法人进行统计就是微观经济学,以行业(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进行统计就是宏观经济学

无论以何种角度或层次统计,货币流动的计算都需要从一个确切的初值出发,而这个初值能否统计或能在哪个层次准确统计都是巨大的社会问题,更别说多体经济学动态模型自身的演化了,所以从数学上讲这个货币财富产生和分配的过程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体问题,而且这里面还包括收入和消费投资和销售等过程中货币自身价值的波动(货币贬值、流通滞后、记忆或历史的动态耦合等因素),更不要说不同国家、不同货币流通而产生的汇率问题了。所以半个世纪以来仅仅从这95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来看,他们各自所研究的经济模型和内容各不相同,研究的财富分配的指标和看待经济的角度千差万别。就从今年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说,三位美英获奖者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对经济学的贡献是:揭示了社会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本文要讨论的科学问题当然也和他们的贡献有一定的联系。

图4-2024.png

图3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全球视野去看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世界上有些国家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 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却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果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什么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在最普遍的经济学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GDP能够客观地表现一个国家经济生产的总体实力,被公认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某个时期内国家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也就是全部消费品的总价值。什么是消费品?就是为满足生活消费而生产的产品,这个产品就是经济学里保罗·萨缪尔森所讲的“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总值”,这是站在生产角度的GDP概念。然而问题是对消费的主体人而言,产品并非都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比如理发师剪的头发,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你购买的Chat GPT用户,以及画家的一副画,科学家写的一篇论文,导演拍的一部电影等等,这些抽象的产品或服务都可以作为消费品产生价值,这个就是马歇尔的经济学所表述的“财富及其在人之间如何分配”。

劳动力输出的价值,上个世纪画家的作品,百年前的一本著作,上千年前的一件文物以及有价证券、期货等等这些东西都能作为财富参与到市场的流通和分配中,所以经济学第一个复杂性在于GDP虽然是一个生产数据但它并不完全是经济水平的实时反映对服务业等生产抽象产品的行业,你无法严格统计产品的总价值,所以你只能从交易额消费额中给出数据。但某些行业的消费交易也并非是这个时期GDP的真实反映(如生产于石器时代的文物拍卖了,一部投资几亿的电影被下架了,你大爷传给你的银元卖了个好价钱),这些交易数据似乎并不能反映这个时期GDP的真实水平,那如何让GDP能准确反应某个时期市场内真实的财富流动和分配呢?

所以GDP有两种统计方法:生产法收入(或消费)法。注意我国大多数行业的GDP,都是按生产和收入两种方法计算的,并且是多数以收入法的结果为准。所以从收入的意义上讲,国家GDP可以反映某个时期国民的总收入,用一个特定国家的GDP除以其人口得到的人均GDP(GDP per capita)可以从个人平均收入的角度去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个数据的变化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流动和变化。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一个人实际收入的实时数据,和人均GDP比较,更能反映这个国家经济情况的其他细节。

R-56C.gif

图4 世界主要国家GDP的增长图

如果GDP能够基本真实反映一个国家实时的经济水平,再考虑到产品和消费的比例,需要参考人均GDP这个指标,经济学家经常使用人均GDP作为一个国家平均经济福利的指标。如果更为微观要还需要引入国民收入这个统计指标。在确定经济比较指标后我们才能回答这个科学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而有的国家发展停滞?下面我们就可以通过指标数据来分析世界各国GDP的总量及其变化过程(见图3所示)。GDP总量增长率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繁荣程度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从GDP的数据中我们能否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其实答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下面罗列几个代表观点:

第一个理论观点:一个国家繁荣与否的关键在于其经济自由的程度(分析指标:人均GDP)。这是个典型的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它的基本结论是:一个拥有完全经济自由的国家将是繁荣的,一个几乎没有经济自由的国家,例如计划控制经济,将面临严重的贫困。经济学家彼得·李森(Peter Leeson)根据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报告》于201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为资本主义欢呼两声?》“Two Cheers for Capitalism? ”,该论文的主要观点是:经济自由度与人均GDP直接正相关,而且是指数级的正相关。他罗列的客观数据自然是:经济自由度较高的国家人均GDP1985-2005年都有所增长,而那些经济自由度缩减的国家,人均GDP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类学者认为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是试图将经济选择权从个人转移到中央计划委员会,由国家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估定价或定量配给,而不是通过自由市场来完成,这种方式无法有效利用资源所需的信息(无法知道消费需求和产能信息),无法有效确定产品的稀缺性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最好的对比就是朝鲜的计划控制型经济和韩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计划控制的制度实际上不如经济自由的制度,经济自由使国家繁荣发展,缺少自由就会使国家经济停滞不前。

图3-02.png

图5 2017年世界GDP的占比图

第二个理论观点:那些市场开放和市场产品多样化,融入世界经济链条中推动自己技术进步的国家经济继续发展,而那些依靠传统产业自己自足不开放融入全球市场的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分析指标:人均收入)。这个观点所举的例子是荷兰1776年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时候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荷兰(第一个从非洲收割资源的国家),人均收入大约是当时世界最贫穷国家的4倍,1980年前后荷兰人均收入是中国的40倍,印度的24倍,泰国的10倍。然而在最近30年来,这个数据对某些发展中国家发生逆转,变成中国的4倍,印度的11倍,泰国的4倍;而对于其他国家,荷兰的人均收入依然在增长,如1980年是尼加拉瓜、科特迪瓦和肯尼亚的5.8倍、7.7倍和15倍,而到2012年,持续增长为10.5倍、21.1倍和24.4倍。

第三个理论观点: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看出一个系统,那么在一定环境(如国际环境)条件下,国内财富流动所对应的经济非平衡体系的演化应该存在一个“稳态解”(如经济最优均衡解或博弈平衡解),所以一个国家离稳态越远,其增长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分析指标:GDP)。这就是所谓的索洛经济增长模型。1987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因其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结构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干预市场经济,以引导市场技术进步和发展。索洛模型在理解经济增长方面的影响虽然深远但也有反例,如非洲乍得、刚果和布隆迪等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违背了该模型的预测。

第四个理论观点就是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所给出的答案:地理环境和资源因素并不是决定国家贫富的唯一原因,而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2002年三人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的论文《贫富的逆转:论现代世界贫富格局中地理和制度的作用》认为:良好的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不良的制度则会导致经济停滞和贫困。良好的制度是具有包容性的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 如民主、法治和财产权保护),而不好的制度是指掠夺性的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 如专制、垄断、腐败和掠夺)。他们解释有些被殖民国家独立后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引入殖民国家良好的制度造成的,而那些没有输入良好制度的国家经济则不仅停滞不前而且更加贫困。

图4-05.jpg

图6 2024年GDP增长排名和2050年GDP预测

显然,无论采用哪种指标和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都离不开经济运行的主客观属性GDP、人均GDP或国民收入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毋庸置疑,但分析经济问题的角度必须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物的角度(产品价值),一个从人的角度(财富和收入)。一个国家的GDP从生产物品的角度依赖于国家的生产力,生产力最大的支撑就是科学技术。但产品生产出来后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和消费,才能循环带动下一次生产周期而持续发展。那么这些由国家产业体系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如何分配给消费者而产生闭环启动下一次生产周期,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涉及了生产力之外的财富分配的规则问题,产品生产出来了,分配给谁,就是消费分配问题。当然在正常市场经济模式下主要是通过货币购买进行分配(这里不考虑非正常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即不包括违法、掠夺、垄断特权等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分配手段)。

货币分配体系首先涉及产品的价格问题。产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学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做了最好的诠释,货币是产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黄金是最优货币,但因使用不便,各国都铸有钱币。然而钱币可以脱离黄金标准进行发行,那么GDP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就会发生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还依赖于货币本身的价值。自由市场经济之所以被许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以货币为媒介的产品分配原则必须要求市场保持充分的公平自由,然而自由市场经济就真能公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利润至上的自由市场经济下财富流动必然产生垄断、操控和欺诈,马克思的《资本论》已经透彻分析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黑暗的一面。

图6.png

无论如何经济的主体是人,无论GDP这个客观指标能否准确判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GDP指标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全部意义。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人的财富创造和分配问题,而不是冰冷的财富本身。经济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工具,所以高的GDP总量或增长率不一定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发展,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然而这个重要的指标似乎又把经济学从自然科学拖回伦理、心理、道德等社会科学的范畴,然而这个却是经济学最重要的部分。人类社会发展的困惑最终都会回到唯物和唯心的基本问题那里,人类经济的发展不仅有理性的客观规律,还有人类精神的非理性因素,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就是:我购买你的产品,不全是因为价格,还有我对你的爱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或文明发展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科学才能真正创造社会财富,但科学的最终关怀必须是人。欧洲依靠科技进步完成工业革命继而开启了通过掠夺资源完成财富积累的快速发展时代,在那个时期所有参与收割殖民地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国家其经济都得到了巨大发展而成为了发达国家。之后被殖民国家开始相继独立发展,这个时期由于美国依然保持科学技术的绝对优势,经济的持续增长深刻影响着被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渗透和融合,部分区域的经济获得巨大发展,这个里面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让西方任何经济模型都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自由市场经济全球财富的流动中,那些涌现在科学技术之上的经济因素,包括对外贸易、产业政策、国际投资、市场开放和制度改革等等,都促进了中国GDP的快速增长。然而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克服自由贸易带来的垄断经济形式,财富流动和分配会在垄断的经济环境下流向“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财富一定会流向促进科技发展和符合人性的方向,如果偏离这个方向,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将最终停滞,甚至这个国家所代表的文化和文明,都会因此走向衰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012-1467811.html

上一篇:我们不知道答案的125个科学问题(115)人种及其形成
收藏 IP: 61.185.19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