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u280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xu2800

博文

耶鲁大学举办颜福庆半身铜像揭幕暨安放仪式 精选

已有 4288 次阅读 2024-12-23 17:50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耶鲁大学举办颜福庆半身铜像揭幕暨安放仪式

这次到康州纽黑文探望女儿有了一个意外收获,从她处得知耶鲁医学院将举办医圣颜福庆半身铜像的揭幕暨安放仪式。活动举办的地址定在耶鲁医学院的图书馆,就在女儿办公室不远处,看到活动公告已经张贴在了 Medical Historical Library 的门口。

IMG_4654.jpeg

1906年,颜福庆被选送到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由于他学习努力,刻苦钻研,于190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是在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当时的中国还是满清皇朝的天下。

颜福庆学成归国后,于1914年在长沙成立湘雅医学院,并担任首任校长。1927年创办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医前身)并任院长至1938年。学校仿照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合格的专任教师、完善的实验设备、充分的实习时间、良好的临床基地和完全的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此培养出的优秀医生们撑起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半片天。

颜福庆先生还与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伍连德先生一起建立了以华裔医生为主的中华医学会,由颜福庆任首任会长。今天,这个创立于1915年的中华医学会历经百余年沧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学会之一。颜福庆和伍连德先生在100多年前的远见卓识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饮水不忘思源,中国现代医学有今日之成就,必须感恩颜福庆先生这位引路人;当我们缅怀这位中国西医学界泰斗时,更不应该忘记训练和培养他的耶鲁大学医学院。

耶鲁医学院不仅是颜福庆获得技能和知识的源头,也是他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湘雅医学院是湖南和耶鲁的合作项目,这“雅”字就是耶鲁英文名称Yale的谐音字。推动这个合作项目的主办机构就是雅礼协会(Yale-in—China),这是为了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由美国耶鲁大学校友们于1901年成立的社团。正是雅礼协会这个伯乐选中了颜福庆这匹千里马!

一百多年来从耶鲁的校园中还走出了容閎、梁誠、唐紹儀、蔡廷幹、詹天佑等杰出的华人校友,耶鲁真无愧是一所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世界名校!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流名校的核心价值就是拥有像颜富庆这类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师,而非学校的经费、校舍、设备、生源和论文。可惜如今许多高校排名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校的硬指标上,这种势利和肤浅的高校排名不看也罢。

耶鲁这所世界级名校座落在康州的纽黑文,这是一个仅有13万人的美国东海岸小城市,城市规模不及中国普通的一个县级市,但正是从这座三线小城市中源源不断地走出了影响美国甚至感化世界的泰斗级人物,令人不可思议,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纽黑文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女儿女婿在耶鲁执教多年我也常来又常往。纽黑文这种偏僻小城不是外国学生的易居之地,一百多年前从大清国漂洋过海来到纽黑文的留学生一定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每思及此,更对颜福庆等前辈们敬佩有加。

IMG_2125.jpeg

这里有张一百多年前纽黑文的市容照片,这就是颜先生读书生活的真实场景。那时的纽黑文清一色全是欧洲白人,路上行人都是穿着讲究的绅士淑女。古板的建筑配上阴沉的天空渗透着新英格兰刺骨的寒冷。据说当年的学子颜福庆为了贴补生活,曾在这里卖过中国茶叶。在到达纽黑文之后的第一个感恩节,颜福庆走在街上望着商店的橱窗感到分外的无力和孤独,顿生弃学返国的念头。差一点中国失去了医圣,耶鲁少了一颗明星。但成大事者,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可为常人所不能为,这就是伟人们成功的秘诀。

我的知心挚友中好几位都是上海一医毕业生,他们个个出类拔萃不愧是颜福庆校长的好弟子,我的生命因他们有了更多的色彩,因此我对颜先生除了敬佩还多了一份感恩之心。颜福庆半身铜像揭幕暨安放仪式定于10月25日,我的行程早有安排无缘参加这个活动,实在非常可惜。好在我不久还会来纽黑文,届时一定会去耶鲁医学院图书馆瞻仰颜福庆校长铜像的风采。  

     

     2023年10月18日

     康州纽黑文

     徐令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1988-1465683.html

上一篇:谷歌量子计算芯片的计算结果存疑
收藏 IP: 47.153.25.*| 热度|

14 宁利中 李侠 张晓良 王从彦 史晓雷 武夷山 曾纪晴 王安良 郑永军 木士春 池德龙 周忠浩 张珑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