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在西方主导下的话语全下,“主流”的说法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昆羽继圣【浮力理论来源于《同文算指》,而不是杜撰的阿基米德的王冠小故事 https://www.sohu.com/a/541690835_121381785】对浮力来源做了考证。“公元前287年,古希腊叙拉古国的希尔罗(Hiero)在锡拉丘兹称王后,为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决定制造一顶金王冠放入一座圣庙,献给不朽的神灵。为了使这件事做得完美,希尔罗国王挑选了优秀的制造商,并精确地称量出黄金交给这位制造商。不久,一顶精美别致的金王冠被呈献给国王。国王观后十分高兴,心满意足。不料后来有人告发说,在做王冠时商人盗窃了金子,加上了等量的银子。海罗国王认为自己受了骗,蒙受了奇耻大辱,同时也感到事情果真如此,那是对神灵的亵渎,罪过实在深重。但又苦于无法将商人的窃贼嘴脸揭露于众,因为王冠的重量与所给的黄金的重量完全相符。
为此,希尔罗国王召见了宫廷科学家,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力学家阿基米德,让他想想办法。阿基米德了解了这一事情的原委后,日夜冥思苦想。一天,他在洗澡,当身体慢慢浸入水中时,澡盆中的水逐渐溢出澡盆外。这一简单现象使阿基米德的思路豁然开朗。他一下子从澡盆里跳出来,光着身子欣喜若狂地大叫:‘找到了!找到了!’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根据洗澡这一事实所受的启发,阿基米德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做了两件物体,每件的重量与王冠相同,一件是黄金的,另一件是白银的。他把一个大容器装满水,首先把银制品放进去,而后再取出来,再用量杯把水注入容器,直到恢复原来的满度。这样,阿基米德根据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沉入容器中的银制品的体积应当相等的道理,求出了银制品的体积。在此之后,阿基米德又把金制品放入装满了水的容器中,再取出来,并像上一次一样用量杯把水再装满。他发现第二次溢出的水没有第一次那么多,稍微少了一点点。这说明金制品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银制品的体积要小,两者之差恰好是两次溢出的水的体积之差。最后,他又用水装满容器,并把制造商制造的王冠放入,发现王冠排出的水比同样重的金制品排出的水要多些,而比同样重的银制品排出的水要少些。由此他断定制造商在金子里掺进了银子,从而帮助国王判定了制造商窃取金子的罪行。
这个故事据说来源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斯(Vitruvius)的著作,但是谁也没有见过原本(横向比较印刷术、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不知其著作以何为载体?)。英译本见Morris Hicky Morgan翻译的:Vitruvius: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14. 并在1960年由纽约的Dover Publications, Inc再版,见再版的Pages 253-254。
1629年,《欧罗巴西镜录》(此书作者不详,清初梅文鼎曾为之订注)中重复了这道鉴定王冠金子成色的题。但该题中,其人不叫阿基米德,而叫‘亚尔日白腊’,而王冠问题除了把‘罏’(lú,同‘垆’)换成‘鼎’,其他数据和所用算法与《同文算指》完全一样,而且就连王怀疑匠人盗金和不能伤器的前提条件都一模一样。《欧罗巴西镜录》内容分别来自《同文算指》和《九章算术》等书,最后两部分名为‘金法’和‘双法’,前者即中国古代的‘今有术’及相关算法,在中世纪欧洲被称为‘黄金率’或‘三率法’,后者即中国古代的‘盈不足术’,在西方被称为‘双设法’。该书刊否不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焦循抄本。
《欧罗巴西镜录》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内容如下:‘国君以纯金一百,令工人造鼎。工人盗金而和之银,鼎成奉上。见金淡。命识算天文者,名亚尔日白腊,算盗金多少。答:盗去金十六斤三分之二(斤),存金八十三斤三分之一(斤)。(方)法:初,亚尔日白腊奉命,盡一时不能立法为之。四顾踌躇,卒不得其故。往沐入见,见水,水满而溢,恍然觉悟。乃大喜奔归。而忘其裸。即以假金鼎一百,入盆出水六十五;以其真金一百入盆出水六十,银一百入盆出水九十。若工人盗金四十,必和银四十;存金六十。纯金一百出水六十;存金六十,应出水三十六。银一百出水九十,银四十应出水三十六斤。假鼎出水七十二,应六十五,今七十二多七,若工人盗金三十,和银三十。存金七十……。’
李之藻《同文算指》中有个与上基本类同的故事,内容如下:‘问黄金百斤制罏一座,既成。虑,匠人盗金和银。销毁验之,恐伤工本,欲知和银若干。法:以器贮水令满,已知水几斤,乃以金罏百斤入器内,溢水六十五斤。加水令满别以纯金百斤,入之溢水六十斤。另贮满水,以银百斤入之,溢水九十斤。今借银四十斤为匠所换,数列左上(见图1),存金六十斤列左次。其罏溢水六十五斤,若以纯金则溢水六十斤推之,实在炉内之金六十斤,只该出水三十六斤;又以纯银溢水九十斤推之,所和之银四十斤者,该出水三十六斤,共该溢出七十二斤。今视原数六十五斤,差七斤列左下。又借银三十斤,为匠所换数列右上,存金七十斤列右次。以纯金溢水六十斤推之,则罏七十斤,该出水四十二斤,又以纯银溢水九十斤推之,则银三十斤该出水二十七斤,共该溢水六十九斤。今视原数六十五斤,又盈四斤,列右下。两盈相减剩(三)为法,左右上下互乘得数,减剩为实(五十),以法除实得一十六斤零三分斤之二(斤)为匠人盗和银数,其实在纯金乃八十三斤三分斤之一(斤)也。蓋比例推之金百斤溢水六十斤,则八十三及三分斤之一(斤),该出水五十斤;银百斤溢水九十斤,则一十六斤及三分斤之二(斤),该出水一十五斤。’
所以,经过查证,阿基米德王冠故事的蓝本最早出自《同文算指》一书,而不是什么古罗马建筑学家的维特鲁维斯的著作。
当然,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了,《同文算指》这本书不是明代利玛窦、李之藻据德国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编译过来的么?连故宫博物院的介绍也是这么说,但故宫博物院也说:该书译就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初刻为明万历本。
这就有意思了,利玛窦生于1552年,于1610年就去世了。
实际上,从明朝末期到清朝中期,先后有500多位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历史记载,最早到达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是来自叙利亚基督教的阿罗本,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到达长安。而最早到达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范礼安,他于1577年到达澳门,后来他委派两位意大利籍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
以上是昆羽继圣对浮力的考证,通过阅读他的考证第一次知道:《欧罗巴西镜录》阿基米德被称之为“亚尔日白腊”。可笔者在看《奇器图说》中“阿基米德”为“亚希黙得”。在《奇器图说》中对浮力有如下陈述:“一国王以纯金,命一匠作器,匠潛以银杂之。王欲廉其弊弗得也,亚希黙得因浴而偶悟焉。谓金与银分两等,而体段大小不等。金重而小,银重而大。以器入水验其所留之水,谁多谁寡,则金与银辩矣。遂明其辩,而匠自服罪之类是也。”
在“由《坤舆万国全图》等看《几何原本》、《奇器图说》作者归属(1)”中,笔者认同《奇器图说》、《同文算指》西方无关。下面再列一些中国考古和典籍中关于浮力的记载:1.七千多年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陶舟和木浆。2.三千年的甲骨文“舟”字,象纵横两向构件组合而成,这个象形字说明当时中国已经能造木板船了,也许还发明了水密仓壁(补充:甲骨文“舟”字中的横线可能表示当时的水密舱壁技术。见2024-1-20中国科普网,王渝生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十八)。3.《左传》上记载: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那么,春秋时期楚已有水军,能够制造战船了。4.战国中期的墓葬中曾发现过游艇的遗迹,联拼船板使用了大量的铁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5.《墨经》记载“(《经下》)荆之大,其沉浅,说在具”;“(《经说下》)沉,荆之贝也。则沉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译文为“(《经说下》)荆木虽然大,但确沉得浅,因为受到托举”;“(《经说下》)荆木沉在水中,就是荆木受到托举,所以沉得浅,并不意味荆木细小,而是变成原来五分之一。”6.保存在南宋人吴曾写的《能改斋漫录》里有,东晋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人苻子《苻子》记载燕昭王(?-公元前279年)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即燕昭王称猪。燕昭王称猪时阿基米德(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12)九岁。7.《三国志·魏书》记载的曹冲称象。8.宋代怀丙和尚使用大船凭借浮力打捞沉入河底的铁牛。
从上面叙述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故事的过程,《欧罗巴西镜录》计算和《同文算指》计算雷同,特别是计算得雷同,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故事,更多的是体现密度问题,应该说与浮力基本不相联系。因为金、银和炉或鼎密度都大于液体密度且互不不同,同重量的三者入灌满液体能淹没三者容器,溢出的液体自然不同,溢出的液体仅与三者的密度有关,而和浮力不相关联,尔后的推理和计算更不与浮力相牵扯。因此仅凭这些,说成发现浮力的起始点,根本不符合逻辑,这是一。二、同时溢出的液体重量是中国的重力单位“斤”,而不是西方的“磅、盎司”等。无论是“鼎”还是“罏”,以及“斤”都是中国所特有。三、“公元前287年,古希腊叙拉古国的希尔罗(Hiero)在锡拉丘兹称王做的是“冠”,《欧罗巴西镜录》说是“鼎”。四、再说一个人的名字,一会“阿基米德”,一会是“亚尔日白腊”,一会“亚希黙得”,即便翻译有差别,也不至于差别如此之大,反而是“黙得”与“墨翟”太相似。由此四点,结合中国考古和典籍中关于浮力的上面收集的八点记载,可以发现:1、阿基米德提出浮力特别突兀,浮力与故事及计算也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2、相反后者则反映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并且有计算--“沉,荆之贝也。则沉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从这计算可得出同密度轻于水的荆木,荆木浮出体积占荆木总体积五分之一。这洽反映“浮力的大小与荆木的重量相等”和“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是那个时代对漂浮这一自然现象的最客观的正确认识。也就为什自然出现清朝文字狱的高压情况下,“黙得”与“墨翟”的相似。笔者推测这种相似反映着,那时掌握事实真相的汉族知识分子的不甘和无奈,为给后人能知道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有以“黙得”代替“墨翟”,然后“黙得”又加上“亚尔”以避祸,应是用心良苦。
所以,笔者认为即便西方存在阿基米德这个人,浮力的发现权也是为了体现西方的优越,剽窃后硬安在头上的。因此浮力内涵的发现权是中华民族的,与任何西方人无关。当然希望看到的学者,有相佐见解的话,请给予指导,对此将不胜感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