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坤舆万国全图》等看《几何原本》、《奇器图说》作者归属(1)
近一段时间看手机短视频,看的是一个头两个大,起因是看短视频上的西史辨伪。起初就当看着玩,结果是看的多了先是引起了我得关注,再看多了就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思考。而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坤舆万国全图》,于是根据短视频提供的资料,我在科学网上详细看了李兆良先生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的考证。这还没什么,而是看了以下的有关学者的考证,如蒸汽机的考证、浮力理论来源的考证、冶铜、冶铁技术、《奇器图说》、《几何原本》的考证等等,都和以往所知颠了个。信现在的考证,以往又“言之凿凿”;信以往,现在的考证又有“凿凿之言”。不论怎样,还是看些考证再说。
在看多了西方伪史视频后,于是又反复仔细读李兆良先生在科学网上对《坤舆万国全图》考证,及元史卷四十八,天文--中记载:“库里页寽(lue)森噶扎尔,汉言地理志也,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理之远近”。使我信服明朝时期的中国已在地图制作上,已相当了不起,应是领袖当时的世界。李兆良先生对《坤舆万国全图》这一考证发布后,欧洲学界对这一考证的反映是修改关于《坤舆万国全图》解释,删掉了利玛窦这一作者。在阅读李兆良先生的考证的过程中,知道、了解到《坤舆万国全图》这一地图成果的背后,反映着明朝之前的数学、天文学等等已发展到相当的高度。明白了郑和之所以能七下西洋(有学者考证为八次),除依靠历代历朝对阿拉伯、欧洲、北美海上的海路航线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华夏先进天文学和数学等知识。因此信服如下的结论:一个没有天文知识,没有中国地理知识(老雪文史考证语)的传教士,是不可能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根据上面的简单陈述,结合学习李兆良先生的考证等,现在才知道,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使得华夏通过这些先进知识已知道脚下的大地,是个漂浮在太空的球体,且知道这个球体的大小。在这些知识的支撑下,郑和船队才能下西洋,并对所经地方进行勘测与测绘。李兆良考证《坤舆万国全图》的成图基础是在1430年以前郑和船队资料的基础上,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汇成的一幅世界地图。反观欧洲天文史,欧洲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可见《坤舆万国全图》是徐光启在前人成果上的重绘,与利玛窦(1552--1610)无关,更与欧洲的科技无关,不然为何西方不会不一言不发。所以,利玛窦角色让人存疑。
《几何原本》、《奇器图说》现在主流说法,前者是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笔录的著作,后者是邓玉函口授王徵笔录著作。既然《坤舆万国全图》与利玛窦无关,《几何原本》、《奇器图说》也让人生疑。是否是传教士口授的著作,在此先不做讨论,先叙述一些记载和考证。
一个叫老雪文史发了“终于找到了英国剽窃华夏书籍的证据”视频。视频里说:“东山后裔又找到了英国剽窃华夏文化的证,清末的《海录》记载:‘又有海岛名新加坡者,距大屿山五六日程平野数百里,英夷亦据之建集英书院’。《海录》摘录了清末刑部侍郎给道光的奏折说‘案刑侍郎黄爵滋褶’,‘选国之俊秀肄业,其中经史子集必备’。集英书院集合了英国的青年才俊,学习经史子集。《海录》又记载了:‘英国人说的话,英夷说,又建英华书院于马喇格(注:马喇格是马六甲或菲律宾北部小城市,在南海地域靠近中国),距大屿十一日程’。……,《海录》里的信息量巨大,印证我一直以来的怀疑,英国人确实在剽窃华夏科技文化书籍,英国人至少在道光十年就已经在新加坡建集英书院,集合英国的青年才俊到新加坡的集英书院来学习经史子集。要知道,经史子集可是华夏传统书籍,还有一个重点,鸦片战争可是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在没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就已经在偷学华夏典籍。……,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十年还把全英国青年才俊,集合到新加坡集英书院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怎么过了10年,就能完全抛弃中国的经史子集呢?还在中国设立墨海书馆?还有,为什么英国要千里迢迢到新加坡设书院,而不在本土设书院?是因为在新加坡靠近中国,易于以最快速度学到先进知识吗!”
从这陈述可以看英国人在鸦片战争前花大力气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是一种国家行为。英国人学习经史子集,是因为经史子集不光有华夏的诗词歌赋与历史,更有华夏科技。可见英国在哪个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家,但为了学习中国的经史子集,不到中国本土学习,反而到离中国附近的地方学习,后又到中国设立墨海书馆,里面有着不可示人东西。下面再看懵懂小沙弥的发现和陈述。
懵懂小沙弥的短视频发布者,发现一本天启年间,存世两本手抄的《炳烛斋杂著》。懵懂小沙弥说“《炳烛斋杂著》里面记载:‘天启时,利玛窦来自大西洋,居澳门二十年。其徙来者众,其国有历山王,又号古总王,有二王,曰治世、教化奉天主耶稣教’。天启皇帝1620年登基,这就有意思了,难道历史上有两个利玛窦?”懵懂小沙弥对此分析道:“《炳烛斋杂著》说利玛窦是天启年间来的大明,并在澳门居住了二十年。他不是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来的大明吗?怎么就是天启年间呢?假如,天启皇帝刚登基那么会儿,利玛窦就来到了大明,最早那也是1621年呀。这中间也相差了近40年的时间,这是怎么个情况呢?当今中外历史学界都说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并于1610年死于北京。那么为什么在《炳烛斋杂著》这本书里要说利玛窦是天启年间才来的澳门,难不成是重名了吗?又或是这本书记错了年代呢?那就就来看看《炳烛斋杂著》这本书。这本书并没有被官方收录,而且也没有刊印进行广泛传播,属于私人之间的相互传抄,现如今存世只有两个手抄本,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清朝在编修《四库全书》,以及搞的文字狱时,并不被知道有这本书的存在,从而使这本书没有被篡改或销毁呢?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明史》、《明史录》中有关利玛窦的记录,就有了造假的嫌疑,乃至于“天学会”的成员,李之藻、徐光启以及王徵等人,说编撰的众多“西来说”书籍,也存在严重的时间造假。我之前看《天学初函》、《西学凡》这些书时,在首页都能看到‘重刻’二字,看来这个“重刻”问题多多呀,搞不好,还真是‘重刻’时才加上了利玛窦的名字,更有意思的是,在康熙三年,也就是1664年杨光先上奏弹劾汤若望的《请诛邪教状》中提到,说天主教通过二十年的时间,发展的教众多达百万。我们把这个时间前推二十,那就是1644年,正好是大明灭亡的那个时间。前面书中说道,利玛窦于天启年间来到澳门,并在澳门居住二十年,他的徒子徒孙们跟着来的越来越多,通过这个时间点,我们就可以得出:从天启年元年再加上二十年,那就是1641年,仅与杨光先所说的时间相差3年,那如果利玛窦是天启四年来的澳门呢?那岂不是刚好与前面的时间相吻合呢!还有这句,‘其徙来者日众’,就足以说明不可能是重名的问题。如果说《炳烛斋杂著》这本书所记录的内容才是历史的真相,这简直让人难以想象。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史料,不知道被有心人篡改了多少,真是应了那句话,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也是民间抄录保存下来的原本的《明神宗实录》里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0年)二月庚午朔,御用监少监马塘解进大西洋利玛窦进贡,土物并行李,礼部曾典止有西洋国及西洋琐里国而无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且所贡天主、天主母图既属不经,而随身行李有神仙骨等物,不宜令入宫禁者。”老雪文史对此分析道:“这段话有几个很重要信息:一,利玛窦没见到万历皇帝;二,利玛窦进贡了天主、天主母画,绘画技术不精;三,在搜查利玛窦随身行李时找到一副骸骨;四,明朝怀疑利玛窦的身份,通篇没见到所谓的西方高科技产品,甚至带来人的骸骨,简直匪夷所思。与现在所宣传的,利玛窦带着西方科技产品见到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非常喜欢自鸣钟的历史完全不一样。而且自鸣钟是中国人发明的,在苏州地区早已经流行,那么利玛窦给万历带来高科技产品,这样的伪史信息最早来自哪里呢?竟然来自那本利玛窦和金尼格写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原名《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原来是自己吹牛。《明神宗实录》从没有提到什么利玛窦画《坤舆万国全图》进贡给万历皇帝。利玛窦自始至终就上供了两幅天主画,还被说画艺不精。整个《明神宗实录》里,都没有提到利玛窦有任何关于西方天文学知识的字眼,利玛窦在这部书里的形象和明史完全不一样,而且现在的《明神宗实录》是民间抄录保存下来的,原本的《明神宗实录》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就禁毁了。”曾任“礼部尚书徐如珂[1562年-1626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经万历(1572-1620)、泰昌(1620-1620)、天启(1620-1627)三朝]不相信西方传教士经常自夸西方风土人物与科技远胜大明。于是找来两个传教士,让他们各自写下远胜中华所谓的西方风土、人物、科技,两个传教士写的竟然完全对不上,原来这些传教士就是胡乱吹牛。徐如珂奏请万历皇帝驱逐西方传教士,万历帝同意并下达驱逐庞迪我、王丰肃等西方传教士的驱逐令,但王丰肃竟能蒙混过关,然后更名又混进了南京。”可偏偏驱逐令没有提到大名鼎鼎的利玛窦,结合《炳烛斋杂著》陈述,是否由此能否断定利玛窦就是天启朝来中国更为真实,笔者不敢下断言,但认为不会空穴来风。
另,人们在寻找“西学中源”的源头中,看到“近来有学者指出:更早的徐光启[注徐光启(1562年-1633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经万历(1572-1620)、泰昌(1620-1620)、天启(1620-1627)、崇祯(1627-1644)四朝]即已提出西方的算术之学在古代中国就有,现在引进西方这些学问不过是恢复中国固有传统而已;李贽(1527~1602,26岁中举人)也认为利玛窦所宣扬的西方学说在中国古已有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从上面的陈述中看不到徐光启与利玛窦有关联,反倒是李贽提及利玛窦,利玛窦可以说迷雾重重。
但从上面的种种陈述可以发现,万历朝时传教士在中国已经很多,特别是北京。他们的存在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且引起高层的重视,这种重视应是负面的。不然不会不准觐见,还被被驱赶。因而笔者认为,明朝朝野对天主教传教士都不认可。即便有高阶层人事与其接触,看到他们的所说所示,特别是科学技术都不认同,不然不会驱逐传教士,更不会有徐光启、李贽“中国古已有之”说道。而那时(万历)即便利玛窦等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有接触,徐光启等定不会冒犯颜风险与任何传教士搞到一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李兆良先生的对《坤舆万国全图》论断的正确,进而可以断定《几何原本》也与利玛窦无关。同样王徵(1571-1644,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天启二年登三甲进士)也不会与传教士邓玉函搞到一起,《奇器图说》的成书也不会与传教士邓玉函有关。同样还有李之藻(1565年—1630年,万历进士),也不会与传教士利玛窦搞到一起,《同文算指》也与利玛窦无关。
笔者之所以做出这一结论也有以下三问题的成分:1.详细看了“睡神笔记”对《几何原本》的与西方无关的考证。2.详细看了老雪文史对《奇器图说》的综合的与西方无关考证。3.蒸汽机在西方的陈述中一会说是瓦特发明的,一会又说是改良的,李约瑟就又说蒸汽机是中国人发明的。关于蒸汽机有如下记载:①《天潢玉牒》有“和所乘之宝舟,其橦如楼,底尖上阔,钢制其骨,水炊其动”;②唐顺之的兵书《唐荆川纂编武编》有“一女自行舟---一女更深坐小艟,不需棹橹不需蓬,自能急急过江去,怒气喷来犯者凶”;③明朝王徵《奇器图说》有“火船自去”;④《冬官纪事》又名《两宫鼎建记》有“三殿大石皆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缸拽运,每里掘一井以旱缸资渴饮”,旱缸应为蒸汽机;⑤《火石精论》中写道:“釜内燃煤,以烟驱之,则可轮轮而转也”。等等还有许多,不再一一例数。
总之,通过上面的各种陈述,我现在较坚信《几何原本》、《奇器图说》、《同文算指》分别是徐光启、王徵、李之藻的个人著作,与传教士应该无关。当然希望看到的学者,有相佐见解的话,请给予指导,对此将不胜感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